——从散文《井冈翠竹》探寻共产党人革命精神 5月25日下午,井冈山百竹园,一进门便可看到巨石上刻着的《井冈翠竹》。这篇袁鹰先生1961年发表的散文,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如今已然成为井冈山的一张名片。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走进井冈山,徜徉郁郁毛竹林,记者对此有了切身感受。毛竹的魅力何在?正如袁先生文中总结的——这是因为“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作为第一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井冈山是革命圣地。共产党人在这里回答了“山沟沟里怎能出得了马列主义”、“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等一个个疑问。 而井冈翠竹,正是革命的一分子。“它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井冈翠竹,正是革命的象征。“它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井冈翠竹的红色记忆 5月31日中午,记者拨通了袁鹰先生家中的电话。今年87岁的他声音爽朗洪亮。“我上次去井冈山,也看到百竹园门口的这个石刻了。”听了记者的介绍后,他笑着说。 “《井冈翠竹》写于1960年”,袁老回忆说,在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秋天,自己和同事从南昌经吉安去井冈山,当时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去寻求历史的脚印”。此行袁老写了一组共四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文学》1961年1、2月合刊上。其中,入选中小学教材的这篇原名为《青山翠竹》。 在《井冈翠竹》一文中,袁老提到了井冈山毛竹对革命的“贡献”:红军战士曾用它搭过帐篷,做过梭镖,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现在到井冈山参观,仍可听闻许多与毛竹相关的故事。记者在百竹园的后山上,就见到了一个微缩版的“竹钉阵”。一棵棵毛竹被削得尖如利刃,排成密密麻麻的阵列。导游介绍说,这些毛竹要先在大锅里炒一天,再放在尿桶里浸一天,最后在太阳下暴晒一天。这样,竹子不仅坚硬,还有毒。敌人的脚被刺伤后,就会化肿流脓,无法行走。 在小井红军医院,记者看到,医生用过的镊子是竹子做的;在红军造币厂,炼银炉的风箱也是竹子的。还有朱德用过的毛竹扁担。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用的就是这样的扁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铮铮翠竹见证的,是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这篇课文通过记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无限赞美和敬佩之情,歌颂了井冈山人及中华儿女的战斗精神。”山东枣庄某中学的语文老师王开县这样概括《井冈翠竹》的主题。 回望建党90年峥嵘岁月,井冈山无疑有着特殊地位——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伟大道路的起点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一整套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在井冈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在井冈山!也正因为如此,井冈山被称作“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作者、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教授陈钢对记者说,“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1927年9月,经历了秋收起义后的严重挫折,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党领导红军连续击退了反动势力的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 今日井冈山,黄洋界山头伫立的那门小钢炮,仿佛仍在眈眈注视着激烈的战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写于1928年秋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反映的就是当时的黄洋界保卫战。 在茨坪旧居毛泽东住过的八角楼上,一盏油灯、一块砚台、一张书桌,再现了毛泽东伏案疾书的场景。正是在井冈山,毛泽东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著作。 从革命摇篮到培训“圣地” 昔日的井冈翠竹依然郁郁葱葱,今日的井冈山却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红色传统加上绿色生态,使井冈山这个“革命摇篮”成为令人向往之地。 在出发去井冈山之前,记者通过微博联系上了吉安的导游刘财根。在微博上,他的名字就叫“井冈山风景区”。他告诉记者,目的就是通过微博平台,来宣传和推介井冈山。“因为纪念建党90周年的缘故,现在到井冈山来的游客特别多,100多家宾馆都爆满,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房间。”他说。 当然,今天很多人到井冈山,并不完全是看风景。井冈山是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培训圣地。高级领导人上任之前,首先到井冈山参观,似乎成了一个惯例。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源头。领导干部来到这里,就是要将这种精神继承下去。也正因为如此,中组部特别在井冈山设立了干部管理学院。 “井冈山的学习参观,丰富了知识,磨练了意志。”镇江市残联办公室主任孙萍对记者说。5月初,镇江市委党校第七期中青班的57名学员一起登上井冈山,在这里进行了为期5天的现场教学,孙萍即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八角楼、大井毛泽东旧居接受了现场教学,还重走了朱毛挑粮小道。“井冈山精神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只要坚定信念,一定能够胜利。”孙萍说。 而对袁鹰先生来说,自从50多年前的那个金秋第一次登上井冈山,自己就与井冈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算起来,我已经四上井冈山了。”老先生对记者说。在一篇文章里,他描述了自己最近一次到井冈山的感受:“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森林花草是明净的,空气都带有丝丝甜味。”在他眼里,井冈山红色的历史文化和绿色的生态环境,更是珍贵的优质净化剂。“它能使人守卫心灵净土,摒弃喧嚣浮躁,拒绝虚名铜臭,时时净化自己的灵魂,锻打自己的人格。” |
探寻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风吹雨打,她永远那么挺拔
评论
17 views
探寻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风吹雨打,她永远那么挺拔
发表时间:2011-06-07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