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君
在中国的企业,最累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工作,而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在书店里,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各类以解决此类问题为名目的书籍,而这些书籍有些干脆就是垃圾书籍,或者内容完全东拼西凑,读这些书反而会将人带入歧途。
正是因为在中国企业,人际关系能力的重要,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学会“搞关系”,要“识相”。
进入某些企业后,如果你不会“搞关系”,你可能很久得不到提升,永远做着最繁琐的基层工作。
但大家都这么钻研“搞关系”,对我们的企业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好是坏,也许跟企业的使命愿景、领头人的格局,和企业现阶段的规模等,有关。
如果你是夫妻老婆店,也没多大的雄心壮志要把公司做成什么样,用的人也都是以亲戚为主,那你们要怎么搞关系那是你们自己家的事。
可如果,你有“野心”,希望将企业做大,企业里如果存有这么多的特殊关系,要管理这么纷繁复杂的特殊利益,则于您的企业百害而无利。
在中国,大家都喜欢享受特权,在这种享特权中找到成就感。
前几天我开车走在江苏的一个地级市,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了,路上车很少。
远远传来警车的鸣笛声,领头的警车嚣张的闪烁着警灯。
待他们呼啸而过后,我才看到,原来是演出“警车带路”的笑剧。
两辆呼啸而过的警车后,跟着一辆黑色的轿车,显然后面这轿车里坐的是“非一般”的人物。
不禁让我觉得可笑至极,这些人的内心竟然如此脆弱,在此空荡荡的街道上,也要上演这番闹剧。
再比如去医院看病,我们都知道挂权威专家号很难。
于是便要“找熟人”、“托关系”,且如果你真的找对了“熟人”,送上些“心意”,你大抵会优先见到你想见到的权威专家的。
比如孩子读书,那也是要找关系的,如果你“傻傻的”排队,很有可能每每排到你的孩子前,名额就满了。
更记得我小时候,连家里搬家都要动用人际关系,要找熟人。
热闹的搬完家后父母对朋友们千恩万谢,再由已经本很疲劳的母亲做一桌丰盛的酒菜犒劳大家,然后大家胡吃海喝一番,再拍屁股走人,留下疲劳至极的父母和年幼的我们面对凌乱的新家。
当然如今搬家不再需要这么劳心费神了,因为有专门的搬家公司,你只管出些钱,其他的应酬就免去了。
如此种种,我们的生活里,需要“找熟人”、“托关系”的地方太多了,多的让人心烦。
前段时间我们服务了一个客户,最后到谈价钱这个环节时,客户一定要我们再优惠些,我们告诉她,价格是统一的。
电话那头的她执拗的说,“我不管你们的价格是不是统一的,多少要给我便宜点。”以我们与她的几次对话中,我们已然了解,她并不是一定要便宜多少钱,她更多的是要找到这种“被特殊对待”的感觉。
不过,我们仍然没有给她“特殊”的优惠,原因很简单,她们企业的采购额没有达到我们的优惠条件。
尽管如此,最后她们还是选择了与我们合作。这是后话。
在中欧教授肖知兴老师的书里,他有一番这样的描述:
“这种特殊主义的文化传统要求,每个人都有特殊情况,需区别对待。使用成文的条款和规定去平等要求每个员工往往会被侧目,谓之不成熟。
抽象的、正式的、理性的思维在这里代表傻、愣、书生气。企业需要花费很多人和时间去处理这些特殊情况带来的种种利益分配、内部冲突、员工情绪、团队合作等问题。
当一个企业规模大到无力承担这些成本的时候,企业的边界就会降临,企业就会停止增长。”
在职场里,一个新晋升的管理者,如果严格按照制度行事,往往会被“老人们”斥之为“傻冒”,“不识相”。
我们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高喊“执行力”,宣扬要员工们服从“制度”,要“严格管理”,但企业里,最没执行力,最不服从制度的,往往正是他们这部分人。
中国企业的老板们和高层管理者大多有着皇帝情节,制度不是用来约束他们的。
在他们眼里,制度是用来约束“下面人”的。这样的企业,请老师讲再多的执行力,再怎么给员工“洗脑”,离真正的提升执行力仍然是十万八千里。
作者:杨柳君@沟通、情商、领导力
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首发自“沟通、情商、领导力-杨柳君原创空间”:http://www.leadership021.com
杨柳君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尊重知识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我自己都不完全同意自己昨日所写的种种观点,所以您若对我的文章有什么新看法,我都很乐意受教。仅在这里表示我对您的友谊。 ——杨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