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说到舌尖上的尊重,实际上是指感恩与自尊。
中国虽然没有西方人餐前必须祈祷“感谢上帝赐予我们食物”的形式,但内容上却并不逊色:饭桌上父母时常叮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是不忘衣食父母的祖训在餐桌上世代相传;而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则是升华至道德层面的人人都要自尊自爱……
口舌之欲,就其本质而言,孔子曾一言以蔽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就说明了吃,是人类最起码的欲求和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对此,中国人算是参透了:历代统治者都知道“民以食为天”;近代伟人毛泽东则更直接:“吃饭第一”。可见,有吃,且能吃饱,人的生存权利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民心不会大乱,社会就能安定。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生存权得到保障。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从农药、激素和添加剂充斥的市场各类食品,到毒大米、毒豇豆到“绝育”黄瓜的具体个案;从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工业制品,到环境被严重污染而出现的药剂、食品、人类之间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始危及人类健康,甚至是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在这样的背景下,《舌尖上的中国》一夜走红,受到万众追捧,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因为,片中所描述的绿色原生态的食材,天然纯手工的食品,正是人们渴望出现在自己舌尖上,已经难得一见的健康美味。
所以说:热爱绿色食品,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尊重舌尖上的健康美味,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生命。
三十年前,中国人的吃,重点不在舌尖,而在肚腹;更多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生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之欲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生存需要,而是健康营养的需要;或是某种心理需求,甚至演化为享受生活的方式,人际交往的需求,某种情感的满足……这时的吃,重点就不在口舌之上,而是在面子和身份地位上。
可见,这时候,舌尖上的美味是为了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这,就是舌尖上的尊重!但是,尊已容易尊人难。为什么现在不少农民有自己专用的蔬菜和家禽;很多商家也不吃自己生产制作的食物?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对于食材提供者、食品加工制作者来说,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商品或服务,是获取利润的工具而已。他们知道自尊自爱,至于能否给消费者提供舌尖上的尊重,却并不在乎。
以数年前人们视为极品美味的甲鱼为例:最初,为了满足少量市场需要,人们不惜采用涸泽竭鱼的手段,几乎将野生甲鱼滥捕殆尽,以获取高额回报;后来,在野生甲鱼几近绝迹的的现实下,精明的商人便开始人工孵化与养殖。当甲鱼养殖进入工业化后,为了缩短甲鱼产品的生产周期,聪明的商人便采用温室喂养,改变甲鱼冬眠的天性;在温室甲鱼的市场慢慢萎缩后,又有了仿野生甲鱼……。为了提高产量,养殖者开始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和激素等;为了减少甲鱼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奸商们便大量投放化学药剂。最后,像避孕药在甲鱼养殖过程中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为它既能防病治害,又能加速甲鱼生长,而避孕药是国家免费发放还降低生产成本……
遵循动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生产安全的食品原料,本应该是生产者的基本守则;恪守食品安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合格的食品,本应是商家应尽的责任。然而,不完善的监管机制,客观上给不法之徒留下钻营空隙,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奸商们的最高信仰。
就在广大消费者在无数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光后,心有余悸地慨叹:“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时候,一位名叫唐荣的湖南老板响亮回答:“放养,重拾洞庭湖绿色健康湖鲜美味”!因为他仅仅凭借“野生就是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的理念,就大胆创新在洞庭湖里进行围栏放养野生水产品试验,今年,他采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方式放养了三个年头的“湘甲王”甲鱼,经拥有国际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各项数据均达到和超过野生甲鱼指标。
唐荣以自己的成功实验,为现代化新农业的发展,开拓一条质与量兼具的新路;为绿色健康食品原料生产,加上鲜亮的诚信安全印章。就在《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之时,有人建议应该针对现实的餐桌,拍一部《舌尖上的另一个中国》。我想,按照影视片的一贯套路,这部围绕苏丹红三聚氰胺甲醛瘦肉精重金属硫磺等有毒食品而展开的纪录片,应该有个光明的结尾。这个充满希望的尾声部分,可以选用唐荣的笑脸——凝视着从未接触过上述物质的“湘甲王”的笑容——在荧屏上真实地绽放……然后打上字幕注解:湘甲王,舌尖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