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2012年06月07日晚,证监会预披露南京宝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色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这是宝色股份第二次申请上会。此前,证监会曾在2011年3月22日否决了宝色股份的首次IPO申请。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宝色股份二次上会前面临关联交易、财务造假等质疑,而其更换董事长不到2年可能成为二次上会的硬伤。
【舆情综述】
1、媒体报道正负面舆情分析
图1:宝色股份正负面舆情分布图
(注:数据来源于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2年2月13日至6月14日)
据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如左图所示,在2012年2月13日至6月14日之间,总计监测到92条有关宝色股份的舆情信息。其中,正面舆情信息6条(占6.52%)、负面舆情信息42条(占45.65%),其他舆情信息44条(占47.8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宝色股份的负面舆情信息量占到舆情信息总量的45.65%,这表明公司的网络舆情危机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提升正面舆情信息量和其他舆情信息量的占比,对负面舆情信息作进一步的稀释。
2、媒体报道正负面舆情趋势分析
图2:宝色股份正负面舆情趋势图
(注:数据来源于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2年2月13日至6月14日)
据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如上图所示,在2012年2月13日至2012年6月14日之间,宝色股份的负面舆情信息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在6月7日(9条负面舆情信息)和6月13日(19条负面舆情信息)出现两个峰值。宝色股份正面舆情信息较少,整体也呈递增趋势,正面舆情信息峰值出现的时间与负面舆情信息的峰值同步。
结合宝色股份正负面舆情信息趋势图可以发现,宝色股份在预披露招股说明书后,负面舆情信息量出现快速增长,这表明网络负面舆情信息主要是围绕招股说明书产生的,符合IPO企业舆情信息变动的一般规律。然而,宝色股份出现两个阶段性的峰值水平是递增的走势,这表明宝色股份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后期仍将面临较大的舆论监督压力,不排除会被媒体曝出具有硬杀伤力的负面舆情信息。
【舆情应对措施】
据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2012年2月13日至2012年6月14日之间,宝色股份未公开回应过媒体的有关质疑。不过,媒体报道也未提及相关报道是否向该公司进行过求证。
值得注意的是,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监测发现,《21世纪经济报道》于6月13日刊发的报道《宝色股份二次上会 关联交易硬伤依旧》曾被东方财富网转载,之后又被该站删除,这表明宝色股份或存在删除网络负面舆情信息的行为。
【重大舆情回顾】
6月14日,《重庆商报》在题为《南京宝色重启IPO 关键数据存疑》的报道中称:“更令投资者担心的是,南京宝色与宝钛股份各自披露的涉及对方的关联交易数据南辕北辙,南京宝色存在虚增营业收入的嫌疑。” 该报道媒体转载量为18篇。
6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在题为《宝色股份二次上会 关联交易硬伤依旧》的报道中称:“宝色股份上次被否的理由‘关联交易’,依旧是此次招股书中的‘硬伤’。此外,记者对比前后两份招股书后还发现,一些重要数据出现了前后不一的情况。” 该报道媒体转载量为9篇。
6月7日,中国网载文《宝色股份IPO暗藏“地雷” 短期偿债压力巨大》称,“宝色股份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远高于同行,很容易引发跌价风险,而且,该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企,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该报道媒体转载量为3篇。
【“新股风向标”点评】
新股风向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媒体对宝色股份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披露的招股书与第二次披露的招股书部分财务数据不一致,宝色股份与上市关联企业宝钛股份披露的财务数据不一致,关联交易等问题。
关于财务数据不一致的质疑,该问题需要宝色股份作出公开回应,方能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造假,以及是谁在说谎,该问题势必将成为宝色股份需要正面回应的问题。
关于关联交易的问题。宝色股份首次IPO被否的主要原因就是关联交易问题, 本次披露的招股书虽然被媒体质疑该硬伤依然存在。但是,宝色股份在这方面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以图解决这一硬伤。比如2011年5月5日,宝色股份第一届董事会第14次会议选举高颀为公司董事长,原企业代表人和董事长邹武装不再担任宝色股份任何职务,便是试图以此彻底解决关联交易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宝色股份更换董事长的行为虽然有利于解决关联交易的问题。但是,这反而可能导致宝色股份二次上会直接被否,因为宝色股份更换董事长还不到两年就匆忙二次IPO,不符合在创业板上市的条件。根据创业板上市条件规定:拟上创业板公司最近两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董事长的变更虽然是为了摆脱公司依赖关联交易的问题。但是,这是已经涉及到公司发展战略的转变的人事变动,属于重大人事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