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无关人口数量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人口红利》(发表在一些网站上的题目是《中国不缺人口红利》)的文章认为:“人口红利不是主要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中国人口增长高峰期,中国的经济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陷于崩溃:人口多,却没能成为有效劳动力;人口多,没有成为有效消费群体。最典型的是,大规模知青进入农村,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劳动效率,相反,让农村陷入更深的贫困之中,直到逼出农村的土地改革。”
 
看了叶檀的文章后,我感到叶檀没有弄明白什么叫“人口红利”,叶檀似乎把“人口红利”等同于“人口数量多”。但事实上,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在出生率下降的初期,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这样,会形成一个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都比较低的局面,总人口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多,老人与儿童少,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人口学上,一般把总抚养比(也称为“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口红利”的概念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但与人口数量无关。下面举例说明:
 
甲国有10亿人口,总抚养比为60%;乙国只有1亿人口,总抚养比为40%,那么按照人口红利的定义,甲国虽然人口相当于乙国的十倍,但甲国已经没有人口红利了,乙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当然,由于总抚养比包括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而抚养老年人与抚养儿童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不相同。因此,我认为也不能笼统地说总抚养比小于50%的时期就一定是“人口红利期”。但叶檀的文章认为“50年代、60年代的中国人口增长高峰期”是处于“人口红利期”,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1950年中国总抚养比为61%,1960年为78%,1970年为79%,远远高于50%,并不属于“人口红利期”。
 
那么,人口红利对经济是否有促进作用?我认为,人口红利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在人口红利期,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但另一方面,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而获得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由于少儿人口减少,从而减少了内需。第二,由于需要抚养的孩子少了,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工作,妇女劳动参与率过高,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生育率下降过快,少儿抚养比过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没能充分就业,一部分人口红利被浪费掉了。第三,人为地降低生育率,会加剧将来的老龄化问题,而严重的老龄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况且,人口红利不是免费的午餐,今天的人口红利就是明天的人口负债,加快了到来必然也将加快其结束。人口红利其实是一种“透支消费”。一个人的支出如果大于收入,就会出现透支消费。一个国家的生育率如果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就是一种“透支消费”,也称为“寅吃卯粮”。现在少生孩子,可以节省抚养孩子的费用和精力,这可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或预支。透支消费在未来是需要连本带息偿还的,其结果必然是加重了未来人口的负担,透支未来的可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