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来袭
——对我国经济的思考
(一位兼职财经编辑的工作日记-续)
韩雪亮
题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其领跑全球的现象举世惊叹。不得不承认的是,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了诸多解不开的因素,其中所酝酿已久的问题在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渐渐浮出水面。尽管当时4万亿的救市大手笔,确保了我国经济没有滑坡,但其所构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不振、股市震荡走跌……一系列的想象都在表面:寒流已来袭!虽然很多人还不愿意相信这一事实,但现实却容不得我们再次幻想。
增长进入下通道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6月9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增长3%(创2010年以来新低),CPI环比下降0.3%;PPI连续3个月呈现负增长迹象,同比下跌1.4%,创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2012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创2003年新低,为20.1%。2012年5月份的数据也荣乐观,投资和消费数据双双回落。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传2006年8月以来的新低,为13.8%;工业增加值虽有所反弹,但好转的迹象并不明显,9.6%这个仅比3年来最低值高3个点的数值,显然也不是多好的数字。
增长进入下通道,不单单可以通过这数字来反应。领导人的频频出动,更能说明问题。按照往年的规律,中央高层领导人会在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开展密集型的调研行动。2012年中央领导人的行动不仅早,还更加频繁。两会闭幕后第一个周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便开赴河南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3、4月份,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等人也分别奔赴到广西、福建等地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2012年5月18日到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在武汉开展调研工作,并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后,各部位围绕该主题分赴多个省份展开相应的调研工作。进入2012年6月份以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6月7日至8日在山东、河北调研铁路建设工作,由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率国务院有关部委组成的调研组6月9日至10日在广东调研,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6月9日到山东青岛调研对外贸易情况……中央高层领导人开展的调研工作活动更加频繁,这一点充分说明,中央高层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经济增长放缓了吗
无论是从数据的显示来看,还是中央领导人的频频举动来看,我国当前经济放缓已是无疑。但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种经济增长进入下通道或说经济增长放缓,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我国经济增长还会持续,但不会保持现有的速度,产业必须经过一轮大的调整。就未来经济的分析,不妨从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来看。在股市方面,2012年3月份有金融的同学看涨到2800的时候,个人曾予以反驳,之后也一直通过新浪微博表示看跌中国的股票市场。对于当前一些有关今年7月份股票市场能够翻身的看法,也不该苟同。坦白而言,在看股市的时候,个人更多的是看背后的实体经济,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指数。从最近几个月来,围绕金融市场出台的政策来看,虽在短时间内对股市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但持续力度不够。不少分析师在强调全球化金融市场的时候,把A股的不振归结于欧债等市场,个人认为极为不妥。且不说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有浓厚的政策成分,单就我国实体经济而言,也很难再支撑起那么昂的股市。实体经济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股市的繁华亦如海市蜃楼,不过是泡沫。故,经济的放缓根源于实体经济的放缓。
3至5年的寒冬
2011年12月,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公开表示:“中央企业要做好3至5年渡难关、过寒冬的应对准备。”201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对此再次重申,并表示,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央企“要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201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央企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要求央企要过“紧日子”。数据显示:2012年1-4月,央企计实现营业收入67691.3亿元,同比增长11.4%;累计实现净利润2533亿元,同比下降13.2%。前3个月净利润同比下降13.6%。
这个寒冬真的需要3-5年吗?或者说这个寒冬真的只有3-5年吗?对于自2008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和股市震荡,个人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也并非什么坏事。有关未来的经济形势,个人认为我国的经济至少还有10-15年的、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的辉煌时期。当然这是有前提的。有关于我国国的股市,更多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从历史来看,我国的股市暴涨点根源于股权分置改革(个人观点)。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股市在2006-2007年大涨,其中的涨幅兼职匪夷所思。2008年的冲击,是对当时非理性的股票市场的一个很好的提醒,也是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很好警示。但在保增长的呼声中,似乎并未从中受到多少警戒。在4万亿的投资力保下,我国经济并未出现滑坡。需要进一步之处的是,市场中的泡沫始终都是要被挤压出来的。市场允许存在适当的泡沫,但过量的泡沫的存在势必使得市场也难挡大任。无论是对于央企或者民企来说,3-5年的寒冬其实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儿,相反会是一个很好的反省时期。此外,个人认为这个寒冬并不会太寒冷,至少经济还会保持在一个低位数值的增长。
新的增长点在哪儿
我国的经济还会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新的增长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起增长的支点。中央财经大学的易鹏教授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当前的“三极”后,提出了构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的观点。这个第四极就是将要支撑我国经济新的支点。关于这个第四极,易鹏教授有几个预测。个人虽认同第四极将会产生,也必须产生,但更倾向于认为第四极是中部六省。从产业的布局来看,东部沿海几乎已经很难再找到可供挖掘的地方;从社会稳定来看,地域资源、财富分配不均,已经构成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地理优势来看,西南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其交通等方面的劣势,不足以与中原六省相媲美。谈及中部六省,地域之广、辐射面之大,兼具架起东西、南边桥梁的战略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不容忽略的一点是,“极”的产生必须有中心城市的带动,而中原六省的极可以由“武汉—郑州”构成。打破传统上的由深圳、上海、天津,一城支撑的局面。因为无论是郑州还是武汉,都难以构成一个“极”,只有形成互补,才能更有利于本地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后记:吴晓波先生在暨南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提到:“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假设自己都说乐观主义者”。针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有信心,但最重要的是这份信心是来自于冷静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