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中药临床良药制剂
不该视为“制售假药”
袁大离
“误区”拦路,传统中医中药创新、发展遇瓶颈
自《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2005年8月1日起施行以来,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个重大误区,即:
中医师行使处方权,开不固定处方中药饮片,只有加工成汤药制剂服务于患者,不需批准文号,合法;制成粉剂、散剂等,用现代技术加工、包装服务于患者,没有批准文号,违法!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制售“没有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制剂”,被视同为“制售假药”而屡遭执法部门查处。就连京城肿瘤专家、知名中医师们,也因曾使用过“无批号制剂”而人人自危。已故“世界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获得者,留日医学博士张仁济教授有些传世抗癌中药制剂,因此与患者无缘,令人扼腕。
这个误区,不仅造成中医辨症施治、对症下药,百人一病百药,“一处方、多剂型”提高疗效,服务于患者的中医中药生存之本遭到“是否合法”的质疑,民间中医祖传秘方良药救治病人,中医中药创新发展遭遇瓶颈。而且,造成很多医院中医专科特色门诊关、停、并、转;民间中医门诊,中医师纷纷改换门庭,转移责任,到大医院坐堂;中医院学生改学西医或弃医从商,转行做药品医疗机械经营。一时间,传统中医中药后继无人再成关注焦点,反中医之声鹊起。
首先,让我们认真学习一下有关的法律法规----
众所周知,西医医生,不制药。西药的研发、生产、临床各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西医医生也没有“尝药”、“药感”的概念。中医医生则大不同。传统中医医生,离不开制药,医药不分。神农尝百草,制药创医学。中医“悬壶济世”靠的就是“秘制中药”。大凡有祖传秘方的中医世家,都有过自己“尝药”、找“药感”的经历。他们对处方中药饮片的药效、药理、植物和生物学特性不断加深认识;对一个处方中,多种中药饮片配伍的单位计量比例、炮制工艺、剂型与药感、药效之间的微妙关系不断深入探索。在这样长期临床用药、大量病例的观察和积累中,中医世家才形成了炮制工艺成熟、处方固定的秘方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