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哈斯商学院荣誉教授、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首席执行官耶伦(Janet Yellen)女士担任美联储副主席,9月29日获得参议院确认,10月4日就职,成为美联储仅次于主席伯南克的2号人物。她将担任14年美联储理事和4年副主席。
耶伦1946年8月13日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市,1967年毕业于布朗大学经济学专业,1971年取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哈佛大学(1971-1976)和伦敦经济学院(1978-1980)教书,1980年进入伯克利,在哈斯商学院经济分析与政策组为MBA学员讲授宏观经济学,曾在1997至1999年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格里茨的继任者)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2004年出任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其夫是大名鼎鼎的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耶伦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失业与劳动市场、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领域。
如果说耶伦是政策经济学家,那么阿克洛夫则是正统的理论经济学家。
阿克洛夫1940年生于康涅狄克的纽黑文,其父是耶鲁大学化学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阿克洛夫先后从耶鲁大学(1962)和麻省理工学院(1966)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被伯克利经济系聘为助理教授,第2年请假去印度统计研究所呆了一年。1969年,他幸运地被伯克利经济系授予了终身教职,原因是反对他的那个人离职休假去了。
1973至1974年间,阿克洛夫应邀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做了一年的高级经济学家。期间经一位以前的女研究生介绍,和一位梁姓(Leong)华裔女子结了婚。由于没有顺利地晋升全职正教授,梁女士以性格和志趣不同为借口,跟另一个男人跑了。这给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1977年,他去联邦储备银行做访问研究,在那里邂逅了小他6岁的耶伦。两人不仅性格、爱好相似,学术观点也相同,很快坠入爱河。
1978年,阿克洛夫获得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职位,耶伦也幸运地获得终身讲师职位。于是,两人匆匆结婚,共赴英伦。由于身份问题——两人都是美国籍,而不是英国籍,——尽管很喜欢伦敦和伦敦经济学院,也不得不返回美国。好在当初阿克洛夫提出辞职时,并没有得到伯克利的批准,仍属该校教工,因此两人于1980年暑假名正言顺地回到伯克利,次年诞下独子罗比(Robby)(目前为斯隆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阿克洛夫的研究兴趣集中于三个方面:信息不对称,劳动市场和认同(identity)问题。前者是他获得诺奖的基础,前后耗费了他20多年。他的代表作《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分析了在卖主比买主拥有更多私人信息的二手车市场(柠檬在美语中指坏车),会发生“劣货驱逐良货”现象。不过,这篇从博士时期就开始孕育、毕业后第1年完稿的论文,几经投稿却不中。《美国经济评论》和《经济研究评论》拒稿的理由竟是“无意义(triviality)”,《政治经济学杂志》拒稿的理由是“不正确”:如果正确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交易存在。还是《经济学季刊》有眼力,将其刊登在1970年8月的第3期上,目前成为引用率最高、最有影响的经典文献之一。这让人们不禁想起了另一位诺奖得主科斯(Coarse)的遭遇。科斯的代表作《企业的性质》当年也是屡投不中,最后通过熟人推荐才得以问世。看来,能发表的并不都是好文章,发表不了的也不全是差的。
信息不对称不只存在于产品市场,劳动市场也是信息不对称的。不过,对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是由另一位诺奖得主斯宾塞(Spence)进行的,阿克洛夫转而研究就业问题。在美国的学术圈里,阿克洛夫和耶伦被誉为天造地设的一对。阿克洛夫经常提出一些创见性的思想,由耶伦从学术精确性方面进行补充。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81年诺奖得主)曾说过:阿克洛夫可能对灵感和创新更具兴趣,而不愿辛苦地将这些创新思想组织成专业经济学家所普遍接受的格式;他总是在提出一个创新后又跳到另一个新念头上去,而耶伦则为阿克洛夫提供补充,使这些思想变成人们易于理解的文章。他们的精美合作集中体现在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劳动市场的效率工资模型(Efficiency Wage Models of the Labor Market)》(Akerlof and Yellen,1986)一书中,阿克洛夫和耶伦探讨了为什么在劳动市场均衡(供求相等)的情况下,雇主宁愿在市场出清工资之上支付雇员报酬,从而解释了非自愿失业。
在耶伦出任克林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以后,阿克洛夫找到了一位新的合作者——杜克大学的雷切尔(Rachel E. Kranton)。两人将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引入正式的经济分析,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认同经济学。他们(Akerlof and Kranton,2000;2005;2010)认为,个人不仅没有凌驾于不同商品和服务之上的偏好,而且要遵循各种人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s),这些规范与人的认同有联系。认同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有时指个体的整体认知。
耶伦的课没有听过,只听过一次演讲。阿克洛夫主持的Seminar倒是参加了不少。不过据说夫妻俩都是极厚道之人,人缘非常好,和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2009年诺奖得主)一家的私交也不错。威廉姆森2006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的大奖,阿克洛夫曾发表评论力挺。2009年威廉姆森获诺奖后,阿克洛夫是第一个打电话祝贺的。
人们常常把耶伦和哈斯的另一位女强人劳拉(Laura)混淆。耶伦和劳拉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两人都给克林顿做过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都是哈斯的教授,都在伦敦经济学院呆过,只不过一个在斯蒂格里茨之后,一个在斯蒂格里茨之前;一个在哈斯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组,一个在企业与公共政策组;一个老公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一个是并不太受欢迎的作家。
(原载《经济学家茶座》2012年第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