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引进长线资金的举措之一,管理层在今年二季度决定将QFII额度从30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如今又进一步宣布,大幅度降低QFII的门槛,提高QFII的持股比例,扩大QFII的投资范围。可以说,在这些政策得到落实以后,QFII在境内的投资基本上是能够享受到国民待遇了。显然,这对于提高中国股市的吸引力,增加入市资金的规模,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人甚至担心,在实施了这样的政策后,外资有可能蜂拥而入,“抄”了中国股市的大底。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宣布放宽对QFII的投资限制以后,境内股市不但没有出现上涨,相反却有较大的下跌。时下,股指已经逼近一季度末所创出的近期低点。显然,对多数投资者而言,似乎对这样一条具有实质性利好作用的消息无动于衷,也根本就不怕外资借此来“抄”自己的底。这是为什么呢?
坦率说,在这里存在对QFII政策的误读。中国大陆实施QFII制度已经超过了10年,期间QFII投资也曾经有过辉煌,以至一段时间在投资界人必称QFII如何成功,又如何引导了境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但是,它也有过更长时期的失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QFII同样遭受到亏损严重的困境,它们的投资绩效并没有能够显示出明显超越大盘的水平,同时其操作行为也体现不出有多大的价值投资色彩。因此,这几年来QFII在境内市场的影响力是每况愈下,早先给予的300亿美元额度,直到现在也没有被用完。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加大对QFII的支持力度,包括增加额度与放松限制等,都是未雨绸缪之举,目的是为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引进长线资金及早打开大门。至于说这样做是要驱使股市在短期内上涨,恐怕并非管理层的初衷。因为对它来说,现在更多地是关注股市的规范运作与长期稳定发展,而非一时的股指涨跌。
进一步说,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需要对QFII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能指望QFII对中国股市会有很大的作为。以前,大家都津津乐道过中国台湾引进QFII以后,挖掘了像台塑这样的蓝筹股,为台湾股市的上涨起到了领涨作用。但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QFII在台湾股市的作用是不那么明显的。台湾股市“10年一场梦”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QFII救不了市。事实上,尽管现在那些QFII的名头都很大,但是其对中国的投资在其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它们也未必很熟悉中国市场,了解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进一步说,作为对大中华地区的资产配置,这几年QFII在这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大的增加。尤其是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开始告一段落后,海外资金对投资中国的热情是在下降的。也因为这样,用来多年的QFII额度至今没有用完,QFII对中国股市的投资也不那么积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怎么能想象时下QFII有能力,也有动力来改变中国股市疲弱的现状呢?而所谓的QFII借机“炒底”中国股市之说,就更显得荒唐了,不值得一驳。
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引进QFII是必要的,它能够对中国股市的资金供应提供补充,也有利于中外投资经验的交流。但是,如果夸大QFII的作用,甚至将其视为是中国股市的“救星”,这就太过夸张了。事实上,QFII不过就是资金来自海外的投资者,神化乃至美化它都没有必要,而不切实际地夸大其作用,除了会导致自身认识上的混乱,没有其它任何意义。
别指望QFII会有大作为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