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如何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寻根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在过去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发展成为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复兴运动。然而,由于我国学术界因为近年来忙于追随西方的现代化,对西方文化寻根方面的成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整体的了解,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盲区也就在所难免。

  现如今一股对自己文化的“ 寻根” 热潮扑面而来。与以往不同, 对此热潮中国人情系着的文化根基的建构, 将推动着东方巨人的真正诞生并迈出震撼世界的步伐。这将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 在那里, 世纪将是中国人大有作为, 中国文化放射异彩的时代。为了迎接新时代, 我们所要作的首先是对中国文化的价值重建, 确立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应有地位, 寻求和建构文化发展的根墓和视界, 为中华文化的崛起形成符合时代的文化传统。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年辉煌文化的一个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无庸讳言, 中国文化在20世纪遭受了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挑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

  和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观念也形成了尖锐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中国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和传统被近现代文化浪潮击溃, 在思想文化界被持久地打翻在地。尽管这一

  过程伴随着“ 中体西用” 或“ 西体中用” 的争辩, 充斥着,“ 西化派” 和“ 国粹派”之间的打斗,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丢弃了文化认同和信赖, 可是在进一步文化挑战的发展中, 又提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其二,在失信于自己的文化后, 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 崇洋媚外” 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 其深广久远的程度可谓是世界各民族里首屈一指的。

  因此, 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绝不可以采取物底否定的或完全消灭的极端的思想方法。长期以来, 这种否定方法和态度, 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动摇和价值旁落, 直至无可挽回状态。人们却认为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致使自己的存在岌岌可危, 在思怨和文化现实中陷于误区和怪圈, 文化建设无所建树。走出这一境地的途径, 是在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态度, 采用肯定的方法, 建造肯定的文化, 即确立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 这种改变将带来解决问题径和结论的远然相异中华文化将不再是历史的包袱和垃圾, 而是一只长生乌, 是一只再生的火凤凰。

  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焚烧和洗礼后, 她得以新生, 熠熠生辉, 堂堂煌煌, 光彩夺目在中华文化的根基确立和价值重建中, 中国人也将成为真正的人和真正的世界公民。

  中华文化的价值重建, 并非将即有的文化要素推倒重来, 也不是另立根基、改弦更张, 而是对中华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设立, 使之既包容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精神, 体现了人类文化进步中的生命活力和历史创造力,又适合于人类在更完满的意义上的生存发

  展的要求。为了实现中华文化重建, 需要对长期的思忽方法错误造成的思想混乱和理论矛盾加以澄清。

   关于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区分是必要的。文化传统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是指具有价

  值和意义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 更指作为人类现实活动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精神观念等“ 活的” 文化现实的总和。文化传统并非指已有的东西、古老的历史给予的东西, 而是我们应当循和肯定的活文化。传统文化则是具有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时代的色彩和象征。然而对待传统文化须以吸取精华、别除糟粕、推陈出新的态度评价之, 在形成中华文化的传统中,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分析和批判是必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新加坡,商人受着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新加坡经济的腾飞表明,经济的兴衰成败,不能完全依赖于一种哲学思想。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环境里,孔孟之道需要何种自我调整,才能够适应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方向演化。

  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被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而被称为“软实力”。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但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发展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而当下功利化的问题相当突出,考古商业化(曹操墓)、寺庙商业化(少林寺上市)、旅游商业化(哈利努亚山),最搞笑、最无奈的是所谓发行“孔子彩票”。而功利化和低俗化结合,则使问题更加严重。最典型的例证有两个:一是近来议论纷纷的争抢“西门庆故里”。这些年抢名人之风愈演愈烈,名人故里争夺战,说到底是商业驱动,本质上是利益之争。但是抢“西门庆故里”,就不仅仅是利益之争,它已经到了不顾是非、不管美丑、不分善恶的程度,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冲击。再一个就是不久前遭到广泛批评和诟病的“电视相亲节目”,宝马车、富二代成为主题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赤裸裸地呈现在荧屏上,成为一些人的价值观,而主流价值观反而被边缘化了。这种靠“出位”、靠“雷人”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眼球的做法,再也不能任其泛滥,非下大力气加以根本扭转不可。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知行合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说和做、知和行、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中国哲学史上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争论,我觉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最难。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胜于言。特别是面对相当浮躁、十分功利的社会现实,让我们都来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对于国家而言,我国的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因而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在以下四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下工夫。

  一是重塑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和国有文化企业的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就是要打破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以及按部门分配文化资源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是改善宏观管理。就是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按照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对于个人而言,听从党的领导,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观念,远离低俗文化的侵害,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