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文化散论(1)
“墓地是人类生命更新的子宫,”是一种建立在“死而不亡”的人类生命观基础上的对墓地价值的认知。这种认识充分肯定了墓地在哲学超越界中的价值。它把墓地从功能主义的狭隘中解救出来,并构建起了人类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以及宇宙之间亲密的关系,同时,它指出了墓地的哲学意义---为人类生命形态的转换提供最安全的空间和能量,它使人类生命形态的更新成为了一种可能。
( 0001)
2011年7月29日10:10
现代殡葬业的礼仪文化大多以孔子的有关论述为经典依据和规范,但是,孔子的一生都是把拯救那个“礼乐崩坏”的现实社会生活作为其精神目标的,他缺少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深入的哲学追问,因此,依据他的有关论述来设定当今太平盛世的殡葬礼仪确有不妥。看看今年重庆几家公基的祭祖典礼活动,我认为这里存在的文化问题绝不是个别人“在笑啼皆非”的态度所能解决问题的。( 0002)
2011年7月30日11:14
孔子关于丧葬方面的主要论述都是服务于他倡导的“礼”制文化的需求,他所设计的丧葬活动主要是借丧葬之事和逝者之身而围绕生者、协助生者满足社会伦理道德的需求而展开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并未深入到以逝者为中心而展开的人类生命本质的哲学认知的层面,甚者存在对于逝者无益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孔子堪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但不可以称为哲学家,我认为。( 0003)
2011年7月31日02:57
孔老先生早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看来死比生更难“知”,所以,人类对死的奥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好奇;“敬鬼神而远之”,亡者在地为鬼,在天为神,无论为鬼为神取决于灵魂的质量,即使为神也得先鬼后神,所以,老先生采用一概“敬而远之”的中庸态度,态度可谓十分谨慎。对自己未涉及或所涉不深的思想领域持无比敬畏的态度,这是人类所有伟大的智者共有的智慧。( 0004)
2011年8月2日01:00
长久以来,汉民族社会主流文化的伦理观多从孔孟儒学中承接和发展而来,这种伦理观决定了汉民族的殡葬文化活动主要围绕生者满足社会伦理需求而设计,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民族的思维重心一直呈现重物质和现实、轻精神和未来的倾向。正是这种设计,让中国人的殡葬活动成为一种主客体混乱不分或主客体异位的活动。而谁是殡葬活动的主体?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这个问题。( 0005)
2011年8月6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