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油价差调整全球经济力量


  WTI(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与Brent(北海布伦特油价)的倒挂,成为近两年来国际石油市场的显着现象。这种几乎常态化的异常,实际上对不同国家都有重要的影响。

  毋庸置疑,在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中,石油市场最能体现美元的世界地位。2010年,国际油价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代表美国市场的WTI油价与代表欧洲市场的Brent油价出现了分化现象。按照以往,由于品质差异,WTI每桶要高于Brent2至3美元。但是,伴随着中东北非地区出现局势动荡,Brent开始高于WTI,每桶最大价差达到23.4美元。这种反常现象目前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相反好像要长期化了。

  对此,普遍分析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引起的;二是美国本土中部地区产油和美国输入石油增加引起WTI期货交割地Cushing(库欣)地区库存压力加大;三是WTI与美元指数联系相对Brent更强,近期美元走强对WTI价格有所抑制。

  我认为,这三点其实都不是根本原因。目前西亚北非各国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伊朗危机也趋于平和。但是,这一价差并没有消除,反倒是日益坚挺。这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在支持这一价差。第二点,导致美国国内库存上升的两个因素确实存在,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反映的是美国依靠北美地区石油产量来减轻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努力。否则,美国也不至于急着去开采并没有成本优势的油页岩。第三点其实并不成立,因为Brent也是以美元标价,其交易也是要使用美元,美元的购买力却是相同的。

  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并固化的呢?我认为,这还是体现了美国的中长期意图。

  美国自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最关键的经济政策之一就是通过提高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来推动复苏和拉动就业。但是我们还应知道,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是基于美国经济的大规模进口,否则美元就不会成为国际货币。也就说,美国是输出货币,输入商品,它绝不会成为一个净出口国。现在奥巴马政府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就必须有一个特别的设计。这种设计的核心就是既提高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又维持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

  诚然,在经济体系中,每个参与者都希望增强自己的地位,无论是自由竞争还是寡头垄断都是如此。生产者如此,消费者也是如此。在力量不均等的博弈中,优势者势必更有优势,劣势者如果不能自强势必更加不利。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对于美国来说,就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价格双轨制:对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内价格;对于民营经济、散户,实施计划外价格。现在WTI就相当于美国享有的计划内价格;Brent和迪拜油价就像计划外价格。这样,欧洲以及东亚这些以Brent和迪拜油价为基准的石油消费者只有付出较高价格才能消费石油。其实,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东亚升水”之中,中东地区卖给东亚国家的油的每桶价格一直高于卖给欧美的价格,原来大约在2至3美元。

  对于石油出口国来说,目前的油价已经大大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这对于此前信心满满而又习惯了大手大脚的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来说,日子就不太好过了。而东亚和欧洲的竞争力无疑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首先,较高的石油价格推高CPI、PPI,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增长,打击经济复苏的信心,这已为历次石油危机所证明。其次,石油价格升高,必然推动经济的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

  不过,中国经济的能源结构有一个与别国不一样的显着特点,那就是煤炭占绝对的主体,大约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70%。因此,这种高油价增加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运输成本上,而不是在制造过程中。因此,中国还是有能力应对油价波动的。但是,由于中国石油进口计价参考Brent和迪拜油价,所以这种价差也就代表了中国和美国购买原油成本的差异,也就是说中国只能得到计划外价格。我们出口大批鞋子换来的美元又以石油美元的形式流入石油出口国并最终进入美国的货币市场。

  由于以上原因将长期存在,WTI-Brent价差倒挂或将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首先,出现国际贸易的基准油价之争。尽管以美元计价不会改变,但是WTI已经难以继续作为欧亚地区的贸易基准。首先石油出口国就会坚决避免采用。

  其次,影响投资决策。中国企业不仅要进行实体的买卖,也会在商品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WTI-Brent价差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因素时刻发生变化,对WTI-Brent价差变化的预测分析将影响投资决策。

  因此,我国也需要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我国从非洲、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45%至50%,均以Brent原油价格作为定价基准。如果WTI-Brent倒挂的价差拉大,就导致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明显高于美国,进而加大中美成品油的价差,也将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难度。

  当前,是否应该推出我国的原油期货交易系统,取决于政府高层在金融、货币、产业和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应该增强在世界石油市场定价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本来欧洲、中东、非洲等出口到亚洲的原油价格就一直比美国高,WTI-Brent价差倒挂将使得亚洲地区原油进口成本进一步高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