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而发展电动汽车或新能源汽车则是汽车行业的时尚用语。将我市的传统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了我市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时期也是不可且不能回避的挑战和难题。下面就解决这一绕不过去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设想与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电动汽车详细可分为三类,即仅以车载蓄电池(或电容)为动力源的纯电动汽车,以每个车载动力源,提供动力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当前主要是指以内燃机及蓄电池)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具有“优越的尾气零排放的环保性能”、“能够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噪音低”等优点。从能源角度来说,电能到汽车驱动能的转变效率非常快,同时电从其他能源转化而来,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从环境角度说,基本可以算“零排放”;同时,电动汽车使用电能直接驱动车轮,可以简化汽车驱动系统,减少汽车零部件,并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而,电气化是汽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政府把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看作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政府至今已出资数百亿美元支持汽车厂商和相关厂商进行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研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991年联合成立了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体,投入了4.5亿美元,其中政府拨款2.25亿美元,共同开发镍镉、镍氢、锌空气电池、燃科电池等各种高性能蓄电池。日、法、德等国各大公司也投入巨资研究开发高性能电池。在电动汽车整车研究开发方面,至90年代末期,国外大汽车公司已开发生产了100多种型号的纯电动汽车、燃料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其中,已有10多种纯电动汽车车型投入商业化生产;近年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成为新的开发热点,美国到2010年市场上燃料电池汽车占市场4%份额,达到60万辆,日本政府早先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计划--2010年5万辆,2020年500万辆;在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因技术和成本问题尚未进入批量生产情况下,为了尽快降低燃油汽车的排放,美日等国正在广泛研制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已经开始小批量商业化生产。
我国电动汽车已经开始从研究开发的阶段进入了产业化应用的阶段,并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九五"期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投入近1亿元。国内汽车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即开始研制电动汽车,并逐步掌握了整车集成、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至2001年初,已推出纯电动轿车、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电动客车。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设立电动汽车专项,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划拨以及国有企业投入的资金总额约30亿元。目前,已经有上百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列入项目研发单位行列,如三大汽车集团、长安汽车公司、奇瑞汽车公司,以及电机、电池企业。至2002年,随着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已形成了多家产学研结合、金融机构介入的专业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的新型股份制企业,包括东风电动车辆股份公司、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北京时光科技有限公司、奇瑞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清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等。目前,整车方面已初步形成产品开发的系统配套、管理机制和团队组合,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样车均已实现,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已形成系统,高功率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多能源控制系统初步形成。我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开始于2001年。经2个5年计划的科技攻关及奥运、世博、“十城千辆”示范平台的应用拉动,我国电动汽车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25个城市加入“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50家企业的184个车型进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各地示范运行各类电动汽车超过1万辆,示范运行里程超过2亿公里,累计载客90亿人次以上。到2011年3月底,我国已有73款混合动力汽车、126款纯电动汽车、9款燃料电池汽车进入汽车新产品公告。在2011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提出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并开展上述电动汽车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推进产业化应用。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要求“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颁布是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必将促进我国电动汽车加速、赶超发展,推动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技术强国”转变。
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起步早,在汽车电池、混合动力大巴整车设计与制造,电控系统、混合动力发动机控制技术、车用永磁电机、动力模块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4个板块(混合动力汽车板块、纯电动汽车板块、汽车新品种板块、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板块)11类汽车产品7类关键部件,重点支持南车时代、长沙比亚迪、北汽控股株洲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形成电动轿车5000辆、电动客车10000辆的产销能力,力争实现汽车产业1500亿产销规模。
永州电动汽车还没有起步,仅是个“概念”。长丰汽车生产的越野车与电动汽车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长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有发展电动汽车的想法,但他们考虑生产地时,想得更多的是长沙而不是永州。目前凤凰园开发区与湖南丰源业翔晶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洽谈,拟投资10亿元在长丰工业园兴建新能源汽车项目。
二、我市发展电动汽车的环境分析
(一)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显、人文条件优。
1、产业基础好。
汽车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龙头、支柱产业。长丰汽车工业园现有汽车生产及配套企业38家,通过十多年国产化配套改造,围绕长丰汽车公司汽车生产,建立了几十家配套企业,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条,从汽车座椅、线束、前后桥、内装饰、橡胶杂件到转动轴、空调等,汽车产品实现了高、中、低端SUV的全系列覆盖,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也很健全,已建立31家销售分公司、153家地级市二级销售店、218家特约经销专卖店;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区位优势明显。
永州地处湘西南地区,是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是湖南省对外开放的“南大门”,邻接两广,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中部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地,是中国中南地区对接东南亚的“桥头堡”,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试验田”。永州交通方便快捷,湘桂铁路、洛湛铁路贯穿全境,在永州相交;高速公路密集成网,衡昆高速、邵永高速、二广高速、厦蓉高速、永贺调整等 在市内密布、交叉成网;民航可直通北京、长沙、昆明、海口;湘江航道正在改建,即将形成千吨级航运能力,水陆空交通便利。
3、人文条件优。
永州文化底蕴厚实,市宋代理学的发源地,是人类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永州经几十年的汽车产业发展,长丰工业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创业计划和小巨人企业2家、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10余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研发机构3家、国家有效专利81件;园区内配套企业几十家,通过几十年的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从事大批汽车生产及零部件生产的汽车产业熟练工人,永州工贸学校等职业院校开设汽车制造与驾驶专业达十多年,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汽车生产技术工人。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永州市发展电动汽车仍然存在这一些重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长丰汽车目前生产线与发展电动汽车生产线有机结合问题。电动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与现在长丰汽车的猎豹生产技术兼容有很大困难。虽然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电动汽车发展的上上之选,既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生产线,同时又能保证电动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正是因为两种生产线兼容难度大,所以长丰汽车领导层对发展电动汽车一直在观望、徘徊,动力不大、干劲不足;对在永州基地发展和建设电动汽车意图不明显,二是电动汽车项目是资本、技术双密集型项目,发展电动汽车资本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而我们永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实力不强,同时因地处偏僻,高科技人才不多,高新技术制造、消化吸收与其他地方横向比,并不是很强。三是我省企业基本建立了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汽车产业创新模式,但还没有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的电动汽车跨产业技术联盟,没有形成融合汽车整车厂、动力电池企业、能源企业、网络运营商等方面资源与力量的跨行业组织形式;没有建立以技术链为纽带的前沿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没有很好融合、配套。
三、对湖南省发展电动汽车的几点建议
1、核心技术研发领先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既有资金问题,也有技术问题,还有环境问题,但压倒一切的是技术问题。因此,要加速发展电动汽车,建设汽车强省,我们必须利用好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前瞻性研究。要在电池成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用电机电力电子技术、强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等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要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机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2、政府组织推动保障
在湖南发展电动汽车,虽然我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比较优势并不明显。而在电动汽车发展上,当前仍然是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湖南要领先发展电动汽车,政府对发展电动汽车的认识必须明确而超前,组织推动必须坚定而有力,政策支持必须强劲而持续。国家给予的补贴、税费减免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奖惩必须及时兑现,特别是要鉴于长丰汽车对发展电动汽车不积极的现状,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积极主动对接省内外,重点是国内外电动汽车生产优势企业,制订出比别的省份、比别的项目建设更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3、优良环境营造助力
一是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二是要鼓励电动汽车产地城市优先使用电动汽车,要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要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根据当地电力供应的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三是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优先供应、优惠配给、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