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杨柳君体悟德鲁克之十五


  作者:杨柳君

  在企业里,令员工最不知所措的应该算是工作优劣没有标准了,包括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对工作成果的衡量标准。

  这些标准如果实在做不到数据量化也行,但一定得简单、好衡量,以及和目标密切相关。

  现实情况是,除了那些管理相当规范的企业,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缺乏这些工作标准。

  很多企业带新员工还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师傅在前面做,徒弟在一旁观察,琢磨。

  如果遇到个不错的师傅,再加上这徒弟也还有几分悟性,倒也相安无事。

  怕就怕师傅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而徒弟偏偏又少了那么几分悟性,这带起来就累了。

  师傅累,徒弟也累。

  这种带法同时会出现的一种状况是:同一家企业里,同一个岗位,由于徒弟当初新进公司时跟的师傅不同,师傅的工作风格和个人喜好也自然不同,徒弟们便也就因为跟了不同的师傅,学会了不同的招数。

  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同一个岗位,不同的员工展现出十八般武艺,看得人是眼花缭乱。

  如此“传、帮、带”下去,恐怕会越带越糊涂。

  我们都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将工作傻瓜化,标准化。

  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同一个岗位的所有员工均按同一个标准来执行,来考核。

  员工在做之前也都非常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公司支持的,什么是公司禁止的。

  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服务品质的稳定性。

  在中国企业,特别是服务型企业,一个常见的状态是,同一个服务部门,不同的员工为你提供服务,你的感受很可能会是天壤之别。

  悟性高的,资质聪颖的员工在为你提供服务时,令你感觉如沐春风。而改天换了一个员工,却很有可能把你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显而易见,在服务的标准化方面做的很好的,无疑是洋快餐肯德基和麦当劳了。

  当员工不清楚自己工作品质优劣的衡量标准时,他们便会干得诚惶诚恐,不知哪个动作可能会惹恼上司,换来一顿臭骂。

  这其实是该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

  于是就形成员工(我们这里指的是广义的员工,不仅指基层员工,也包括管理者)们不清楚自己工作品质的衡量标准,工作做好做坏要看上司的脸色,揣摩上司心情的局面。

  对员工工作成果的衡量权牢牢握在他们的上司手里,这是上级控制下级的工具。

  对此,德鲁克告诉我们。“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评估自己绩效所需的信息,而且应该及早收到这类信息,因此才能及时修正做法,以达到预定目标。这类信息应该直接提供给管理者,而非他的上司;这类信息是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上级控制下级的工具。

  如此看来,管理者应能控制自己的绩效,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来取代强制式的管理才是正道。

  一般来说,不少企业都有稽查监督部门。

  这些稽查监督部门的工作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秘密的。

  在企业中稽查督导本是应该,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稽查监督后的结果是直接反馈给相关部门,还是反馈给相关责任人的老板呢?

  如果是反馈给被稽查监督部门人的老板,那是不是有打小报告的嫌疑呢?会不会破坏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破坏组织气氛呢?

  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反馈给当事部门,让他们知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自行做出改善。

  当然,在职业化程度普遍不太高的组织里,为了督促被稽查监督部门改善他们的工作,我们也可以将稽查的结果报备给他们的老板,但只是报备而已,出发点也不是为了揪他们的小辫子,而是真诚的给予帮助和善意的提醒。

  报备老板只是为了引起他们的重视而已,这也算符合中国特色。

  对此,通用电气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通用电气公司有一个特殊的控制单位——巡回稽查员。稽查员每年都会详细研究公司每个管理单位一次,但他们的研究报告却直接呈交该单位主管。只要偶尔与通用电气公司的主管接触,都可以感受到通用电气内部所流露出的自信心和信任感。这种运用信息来加强自我控制,而非加强对下控制的作风,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气氛。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成本很高的。

  因此任何的稽查、监督行为都不应以牺牲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才好。

  我们的管理者或员工只有充分获得相关部门的信息,他们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干好,他们也才能为结果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
 



 

者:杨柳君@沟通、情商、领导力   

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首发自沟通、情商、领导力-杨柳君原创空间:http://www.leadership021.com

杨柳君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尊重知识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杨柳君原创空间”。

    我自己都不完全同意自己昨日所写的种种观点,所以您若对我的文章有什么新看法,我都很乐意受教。仅在这里表示我对您的友谊。          ——杨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