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经济为何总是难产?


中国民生经济为何总是难产?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由此再派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课题,而是一个关于非常实在的经济现象常识的陈述。宏观经济学价值目标体系的序列明明白白地是这样来表达其重要性排序的: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发展。

可我们缺乏经济学常识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却刚好把整个事态弄得头足倒置。而我们主导经济膨胀的野蛮生长之策,正好加剧了经济社会的恶性倾斜。

当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场场拉动投资的博傻行径突兀地展现出来时,却积累下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并无二致的金融危机风险。而它的结果只能是逼近民族资本的枯竭,让莫名高涨的GDP与民生感受愈益毫不相干。

一个靠持续推升呈加速度增长的通货膨胀,来挤压与劫掠民脂民膏的事实,怎么可能为民众带来幸福安康与长治久安呢?一个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采取这种缺乏常识的短视经济政策,真乃断子绝孙的竭泽而渔之自宫之策耳!

我们一味反向拉动处于末位的投资,却忽视充分就业,还对变相失业听之任之带来了人间收入的极度失衡;我们任由巨量经济的一次次滔天巨浪去无情地击沉收入日拙而脆弱的民生舢板。

其实,如此不顾及宏观经济结构机理的经济体系现状,铸下了一条民生不断备受煎熬的不归路。可我们却继续大言不惭地带着一脸的酒色财气,不厌其烦地闭眼高喊:“发展经济,国富民强”。

我们在经济高涨时,若无其事地挤出一脸的假笑,好像天下太平,乐得“无为无不为”;而当经济的高涨变脸成价格的疯涨时,我们却又面对乱局束手无策。

尽管我们走错了路,尽管宏观经济机体上已布满了疮疤,但人们仍然沉浸在富足感之中。危机总在狂欢之中悄无声息地来到只顾放纵灌酒,呈现出群魔乱舞症状的人们身边。当人们在充满富足感之后,将按照惯性预期,普遍地将现实与未来,身边与天边麻木地等同起来。由此,衰退与萧条就将不期而至。

当一个社会将自己的获利架构与几乎所有的公业资源全都放置在一架高速狂奔的大车上,并去安排成一种鼓励放出经济活动巨量的堆砌行径之时,我们怎么还能期待一种稳中递进的持续增量能够滋润民间?

我们堆砌全社会的财富与资源成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不吭不响的,又不能吃,也不能充分享用的土石方。我们今天不知羞愧地闷头圈地,再盖起一座座遮天蔽日的高楼大厦,难道就是为了子孙后代在步入低生育周期之后,守着这一堆堆实在多余的劣质空巢发愁犯困吗?

我看我们的后代一定会缺少铁矿,因为我们今天已因缺铁而跑到澳大利亚去与力拓攀亲。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到那时,我们的子孙要想采矿的最佳渠道就只有炸楼。在那一堆堆垮塌下来的土石方里面至少含有每平方米四十公斤的纯铁,而它的含铁量比任何高品位的铁矿不知要高出多少倍。由此,不知我们的后代是该感谢我们呢?还是埋怨我们今天的荒唐。

我们荒谬之处还不止于房地产,在房地产的头顶上,更有一个更加荒唐的楼层,而它就是更加不食人间烟火,囫囵吞枣地吸纳着人间稀缺财富的大型国企。它的平均毛利率高得出奇,因垄断着各个行业的战略资源而暴利畸高到了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地步;而它的最终纯利却低得比高毛利更加荒谬。国企的财富营养大都消耗到了胡乱决策,跟风折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与高福利奖赏上去了。如此,最终导致极高的毛利率与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的少许纯利突兀地黏合在一起,这一景象就跟鬼魂附体一样,让平头百姓看了,只好又气又骂。

我们的经济荒唐几乎全是逆向操作。金融配置更是向巨量经济领域倾斜。种菜的菜农没有金融配置权益,尽管拥有1000%的毛利率,但却只有万元级别水平的年收入;贩菜的菜贩子也没有金融配置权益,它以100%的毛利率却能达到百万元级别的年收入水平;从事建筑的包工头们也几乎没有金融配置,而且他们还非常谦卑地只需取10%以下的毛利率,但其却能达到千万元级别的年收入水平;到了开发商层次上,金融配置开始介入,支撑着这些胖乎乎的家伙们以平均50%左右的毛利率去摄取过亿元以上的年收入水平;最终走到了大型国企的门槛上,金融配置全力以赴,几乎以“开口账户”来应对这些经济大鳄的狼吞虎咽;它们践踏经济常规,以数百——上千的百分比率摄取着资源财富,他们个个都是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或千亿的年收入水平,你说,如此集中财富的流向与集结,瑟瑟发抖的民生怎么可能会好?

购买者都有钱才会有强劲的市场购买力与持续繁荣的经济社会。中国社会之所以始终消费不足,就是因为实际就业的凋零与民生经济的裹足不前。地方政府为什么不能向成都经济社会学习?学习他们注重民生,非常实用地改革建房中的金融支撑机制,放手让百姓在建房中发财致富从而形成成都经济社会消费与商业的持续繁荣。

人们虽然不能指望民生经济的一蹴而就,特别是在中国现状经济结构中已然形成的反向经济格局之下。但是,呼唤民生经济的民意浪潮已经汹涌澎湃,人们不可能继续一种突兀而失衡的现实罪过,在怨声载道的愤怒之下一意孤行直至火山大爆发的到来。

 

老夏

2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