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腐败”十年攻坚为何屡攻不下?
万吉良
6月14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党政机关违规公务用车处置工作会议指出,公务用车治理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任务仍然艰巨,不能有丝毫懈怠。
十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公车治理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但效果并不够理想。“车轮腐败”十年攻坚为何屡攻不下?笔者认为:
一是与官员待遇潜规则有关。本来按规定,省部级以下官员就不能配专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市)乡镇科局长,配专车成了潜规则。专车成了身份的象征,车型档次成了权力的象征。可怕的是还对这种现象见怪不怪,芜湖市副市长骑车送女上学倒成了新闻。
二是与缺乏对官员的监督有关。据报道,中央从去年4月起启动了专项治理。一年多来,近20万违规公车被清理出来,170名干部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官员违规违纪使用公车的,如果真要严格起来,绝对不只170名干部受处分,说明我们的监督还没到位。
三是与官员的私心杂念有关。人民群众对“车轮腐败”深恶痛绝的主要原因倒不是说官员就一定不能配公车。而是官员有私心杂念,公车私用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出现官员公车私用出车祸“公家”赔偿屡见不鲜。
难道“车轮腐败”就真的一点办法没有吗?也不是。办法有三:
一是动真格。要痛下决心,认真处置每一辆违规公车,该收缴的收缴,该退回的退回,该拍卖的拍卖,该报废的报废,该调剂的调剂,决不能走过场和不了了之。
二是强监管。广州对公车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的作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探索。与此同时,还可对公车统一喷涂颜色或标识,实行全民监督。
三是重处罚。要走出公车治理“雷声大雨点小”的怪圈,就要重处罚,不要认为公车使用者大都是官员,违规就不能处罚重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看再过十年,也未必能攻下“车轮腐败”这一难关。
对“车轮腐败”,只要我们的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全社会加强监督,就一定能取得阶段性成效,攻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