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房地产业与民生底线的关联性,房地产业的政治化如影随行,这是房地产业内涵的应有之义。在国民财富分配过程中,因房价的上行导致了财富分配出现严重不均,导致房地产业被政治化,也属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副产品。笔者在本文想说的是,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平常理性的环境,但目前房地产业的过度政治化在伤害着这个产业,也在误导着这个产业的发展,最终将伤害中国的中产阶级,这是我们要努力回避的。
什么是政治化?政治化是在公共事务中由于当事各方利益的冲突,通过公民社会、舆论斗争等形式上升到政治决策的过程。诚然,政治化是现代民主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看,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在中国,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乃至绝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就政治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来说,现在有一种倾向,把政治提升高于一切,包括高于产业规律、市场需求乃至经济稳定,我们称之为过度政治化。
房地产业被政治化是必然的,但过度政治化是有害的。“房地产业被政治化是必然的”是因为房地产业与生俱来内涵着政治属性:
其一,房地产业稳定仍然是GDP保七点五的政治需要。GDP作为政绩符号的淡化,是一件好事,但并不能认为GDP增长率是一个无关痛痒的数字,GDP增长率背后隐含着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含义。由于房地产业的关联性强,附带面广,房地产不能急剧陡然冷却。
其二,房地产影响地方政府的维稳。财政体制不改变,地方政府仍然要依赖土地,地方政府投资万变不离其宗,总关联土地,地方政府的经济稳定和民生稳定关联房地产业。
其三,政府进行房地产资源配置。政府要对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公共产品进行价格与政策等方面的管理,通过这些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这就是最明显的政治属性。
为什么说房地产业过度政治化是有害的?笔者始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区域差别,呼唤中国采取区域差异化的经济管控政策。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管控始终不能突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其核心原因是中国宏观政策微观化、区域管控政策同一化。
目前,在房地产业过度政治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陷入经济发展僵局,却苦于没有在中央宏观政策框架下的微调权限,过度调控导致地方经济无法正常稳定发展。如果这种局面持续恶化,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博弈或将出现变调——即逐渐超越经济发展层面,超越具体的房地产业,而向政治化方向发展,衍生为地方与中央围绕地方发展权和地方政策制定权的隐性政治博弈,这种博弈带来的变局还未可逆料。
中国经济的去房地产化是必然的,但也必然是渐进的。中国的房地产业去政治化是肯定的,但完全无政治化是不可能的。
中国经济发展在短短30年走过发达国家300年走过的路,与中国的土地财政是分不开的。但土地财政不可永续,目前已被认可为共识。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政策市。因为其关系着国计民生,牵动各方利益群体的神经,因此也成为政府管控最严、政策出台最频繁的产业。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笔者认为,房价高涨的背后肯定是货币增发,房地产需求过旺的背后显然是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使然。限购限贷政策已取得成效:冷却了房价上涨的狂热预期。这时候,我们也可以冷静审视房价上涨的背后真相,同时也可关注舆论背后的民生真实。
房地产政治化源于对民生的关注,源于对生存尊严的重视。贫富差距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当然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同政治有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媒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解读而呈现出了一种过度政治化的倾向。
房地产业过度政治化会留下后遗症。其一,使房地产业的发展缺乏常态环境,使房地产的调控偏离常态,使地方经济稳定增被人为打乱,缺乏弹性调整空间。其二,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过度干预给不同的利益群体带来不一样的竞争优势,人为造成贫富分化因干预政策而加剧。其三,中国的所有政策制定都应该是致力于保护中产阶层的形成,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考量,同时也出于政治稳定的考量,房地产业过度政治化的结果将使得房地产业调控政策的最终结果是侵蚀了中国新生脆弱的中产阶级。
警惕房地产业过度政治化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