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思考


旧文新帖(40

2006-10-09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思考

在最近一次经济学研讨会上,两位颇有影响的经济学教授就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危机”、“边缘化”和“大滑坡”趋势,来自四川的某教授在其主题发言中宣讲了其关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继承并发展的观点。之后,主角让位于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的两位经济学家。南方教授对继承和发展之说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100多年前,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与那时已经大相径庭。他指出,用适用于100多年前的理论解释今天的现实是不可取的。况且,马克思的理论本身并不完善,比如货币理论中只解释了金属货币的运动规律而没有对信用货币的运动作出深入的分析;比如马克思实际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资本理论;比如马克思对宏观经济运行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等。事实上,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对不存在于他那个时代的诸多经济问题提供答案。如果只是继承和发展,躺在马克思理论上,对现实进行生搬硬套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走向没落。南方教授显然倾向于创新而不是发展。接着,有青年学者插话,说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非常困难,教师如何卖力也不能吸引学生。这时,北方教授接过话筒,说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困难在于教师本身,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他举例说,有的教师给同一个学生甚至讲过五次同一课程内容,本科一次,硕士研究生考试复习一次,硕士学习一次,博士研究生考试复习一次,博士学习一次,每次讲的内容基本一致。说着说着,该教授扯到中宣部组织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事上,大意说的是政治的介入会影响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该教授提交的参会论文也强调了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摆脱政治束缚以实现其科学性的观点)。此时,高潮到来了,南方教授似乎忍无可忍,大声说道:“没有政治性就没有科学性!”会议主持人匆忙宣布休息。争论似乎很激烈,但我还是一头雾水。显然大家都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现状不满,都有着深刻的危机意识,这表现在大家在谈论此问题时候的焦虑、紧张和激愤上。一般来讲,激烈的争论来自参与各方之间观点的尖锐对立。但是,在南方教授和北方教授之间实在看不出观点的对立。南方教授主张创新,而北方教授则更加系统的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问题。争论的焦点似乎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但争论过程又没有集中在这个方面。

此前一天,笔者还与一位从研究自然科学转入研究经济学的朋友讨论经济学研究现状及前景问题。笔者以为,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主流与非主流的分野,主流经济学强调实证的方法,其特点是数学化或形式化;非主流的研究有着更多规范的因素,不放弃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由于形式化,主流经济学对现实经济行为的解释力有下降的趋势,这时,非主流的研究由于其更加广阔的视野而成为前者有益的补充。朋友强调了抽象和实证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以现代科学观念整合经济学体系的可行性,这一点笔者表示赞同。笔者还认为,目前两种研究路径之间存在明显的紧张,其原因大概在于双方知识结构的差异。笔者对主流与非主流的交替表示了兴趣,而朋友对人类知识的成长从而使双方走向融合表示了乐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对不同路径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持肯定态度。尽管我们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认识,甚至我们的研究方法就属于不同的范式,但我们的讨论没有让个人利益介入,本着科学的态度,我们能够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虽然不排出像我和朋友之间的其乐融融的讨论的作用,但学科或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激烈的争论,创新往往是通过激烈的论争甚至对抗产生的。但是,必须强调,科学的讨论以科学的精神为前提,这种精神起码要求在讨论过程中撇开个人或集团利益。我们所说的科学的良知,要求我们从科学本身研究科学而不是使科学成为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奴隶。固然,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只是特定阶级经济利益要求的理论形式,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特定阶级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研究过程而言,利益必须被撇开,否则,讨论无法正常展开。尤其要命的是,一旦讨论失去公平和公正,一旦强势者垄断了话语权,讨论的科学性必然丧失,学科的衰落就是必然的。

西风东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入,传统政治经济学日渐衰落,边缘化和危机实际上早就已经出现。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只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衰落的一个催化因素。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衰落实际上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使没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入,传统政治经济学迟早会走入穷途末路。理论经济学的功能在于解释世界,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早已丧失对现实的解释力,早已失去了科学的成分。其被抛弃是迟早的事。任何意识形态的甚至行政的干预仅仅能使其苟延残喘。但这里,我说的实际上是目前已经寿终正寝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就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而言,其命运是否也如此不堪?这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对政治经济学功能的认识是否正确以及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能否得以建立。

在学说史上,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前,政治经济学是唯一的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或“纯粹经济学”的分野产生于边际革命。边际学派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学要取得科学的身份,必须革除其中不易实证的政治、社会等因素,单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中提出,“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本身存在问题,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规范分析影响了经济学的科学性,主张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瓦尔拉斯干脆将研究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叫做“纯粹经济学”,其著作叫《纯粹经济学要义》(1873),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中有关制度的内容应该放在社会经济学中研究。杰文斯还认为,经济学本质上具有数学的性质,只有数学才能使经济学具有科学的价值。边际革命以后,数学逐步被广泛引入经济学。自此,理论经济学中两种不同研究路径的分野产生了。政治经济学保持其注重结合社会、制度因素研究经济行为的传统,其研究方法具有规范的特征;“经济学”或“纯粹经济学”抽象了“非经济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单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之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简单规定为资源配置。我们可以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只是人们认识和解释经济世界或经济行为的两种方法和视野下形成的两个理论体系,其观察和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只是由于方法和视角的不同才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这两种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应该是相互补充的。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不同研究者视角的差异,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认识的相互参照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事物本身。当我们这样理解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撇开个人和集团利益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认识学科建设问题的时候,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的前途大可不别那么惊惶。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撇开个人和集团利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科问题。

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面临的深刻危机引起人们的惶恐,但经过几次全国性大讨论后学科建设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目前实际上处于混乱之中。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全国高校按同一体系用同一教材讲授具有任何合理性,但目前的混乱实际上是对一门学科的核心要素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构成等要素的认识上的混乱。这样的混乱并不会导致学科在有效的竞争中发展,而只会使学科在相互封闭中死亡。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科建设面临严重的桎梏,关键在于既得利益对学科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阻挠。面临深刻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理论体系的创新。但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由于其知识结构对现代理论和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性,一旦接受创新,其权威性及借以树立权威的话语权将失去,于是以各种名目竭力阻挠学科的创新。意识形态是一个经常被引用的借口,在这一借口下,政治经济学被阉割,被强暴,成为各种教条的回收站,其科学性荡然无存。部分以维护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为借口的论点,所要维护的并不是科学或学科的发展,而仅仅是既得利益。

撇开个人或集团利益,真正出于学科发展的考虑,我们是可以找到政治经济学的前途的。前已述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认识和解释经济世界的两种方法和两种视野下的两种理论体系。但是,这里的政治经济学不应该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固然是政治经济学,但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对古典经济学的某种发展。因此,我们今天适应新的形势所要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具有古典经济学注重社会和制度因素研究特点的政治经济学。这一新分体系应该吸纳如下内容并加以综合以实现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保持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外,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也应该加以借鉴。但是,这样的创新在既得利益者看来是无法忍受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帽子随时可以给你扣上。这是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一地鸡毛的根源。

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动力。经济理论背后最重要的力量无外乎是经济利益。在斯密的观念里,个人主观上出于个人利益追求的行为在客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但前提是市场的竞争性的存在。这样我们可以理解,成为政治经济学发展障碍的也许不是利益,而是既得利益者对话语权,对学术资源的垄断。

最新评论共有评论 3 条

访客 发表于 2006-10-18 00:00 删除1楼

除了中学时学过所谓《政治经济学》外,我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学知识,但我也想参与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我唯一具备的条件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可否?

回复支持(0)反对(0)

访客 发表于 2006-10-25 00:00 删除2楼

在大师面前,对于虽然学过《政治经济学》的我来说,仍然觉得自己啥都不懂,或许这不是老师没教好的原因,而是我们这些学生已经静不下去去看了去思考了,在现代经济学这个教学体系下,一不小心就会走上数学化的形式,曾经有人这样说,凡是批评数学对经济学的作用的人都是不懂数学的人,凡是滥用数学到经济学的人是既不懂数学又不懂经济学的人,对于这些论调,我无可厚非,但是有时确实觉得: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学生来说,感到非常的迷茫!

回复支持(0)反对(0)

访客 发表于 2006-11-14 00:00 删除3楼

这个社会到处存在功力心,有多少人可以放下名利二字呢? 如果放开,还要收到各种团体集团的约束。 现实环境说句真话很难,确实很难! 现在的名人好比《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特别是事业单位的机关的人物。包括学术业界。 仰天长笑!唯我颠狂!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