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的实践


(一)建立立体师资队伍:保障培训质量。高宽广(高端、多元、国际化)三维师资队伍体现在,高:专业的顶级性。宽:多元化,所选专家有国内与国际著名专家、省内与省外专家、教育行业与非教育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与一线名校长。广:国际化,国内专家国际化视野和国外专家的国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景教学。无论是高校的专家学者、一线的名校长,企业管理者还是政府管理者,所授课程均以实际案例为引子,并在上课前收集学员学校管理的困惑作为第一手材料,注重理论提升与学校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力争将理论讲授多方面融合于实际操作之中。
(二)四化管理标准:促使培训科学发展。培训实现培训机构专门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流程程序化与管理环节精细化相结合。
1.专门的校长培训机构实施专门化培训管理与研究开发服务。所有培训管理流程从研发开始,进行项目标准试验,在进行推广。
2.管理的专业化体现在班主任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方面。“班主任专业化表现在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在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共同体、引领学员的专业发展。班主任的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并掌握培训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工作细节。第二、了解并掌握引领培训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快速认识和熟悉学员、组建学习小组、组建“班委会”、组织学习活动的“破冰之旅”、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主持或点评“教育沙龙”或“校长论坛”、举办“文娱晚会”、播放“教育电影”、及时解答学员即时提出的问题等。第三、了解并掌握建立班级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和策略。服务专业化表现在以学员为本、分工合作、小组服务专业化与管理流程程序化上。例如,助理摄像、编辑简报、视频制作、后勤服务等组成的服务小组,他们以提高校长学习效率为本,进行专业分工又通力合作的专业化服务。
3.项目流程程序化。通过《学员手册》、《导师手册》和《培训管理工具箱》对培训过程进行项目流程化管理。
4.管理环节精细化。它体现在全程跟踪、及时反馈、精益求精的过程管理中。利用《授课教师调查表》对授课情况进行评价,严格控制每一个培训环节,保证培训质量;通过作业和报告等形式来检测培训效果;通过科学评价与实际检验相结合,验证评价结果。根据需求,为便于信息交流,特为学员们注册公共邮箱和博客网站,每天按时整理授课教师讲课资料并发往公共邮箱以便校长课后学习。培训全程摄像,记录讲座内容及校长听课表现;刻录讲座录像,为校长们复习和补缺提供多媒体授课资料。
(三)多重形式相结合:促进教育领导力提升
多形式表现在“多环节、多场景、多样性、多层次、多主体”五方面。
(1)多环节表现在融合理论养成与实践指导、集中学习与职场跟踪指导、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国内研修与境外提升的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环节。
(2)多场景表现在学习情景的转换上:既有在华南师范大学的理论学习,也有学员之间的学校互访诊断和导师的职场指导;既有省外的学校考察和影子校长实践,又有国外学校考察和影子校长实践,也有本地的学校考察和影子校长实践。
(3)多样性形式包括集中理论学习、异地共学、境外学习、专家工作坊、“影子校长”跟岗学习,中美校长论坛、办学思想研讨、读书会、田野教学、对话访谈、学校参观、同课异构、文化考察、网络交流、小组研修、专题讨论、在职研修及导师职场访问指导等。
(4)多层次内容包括两种素养即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三种角色即教育者、领导者与管理者,六大领导力专题等。从理念拓展、管理措施、行动研究几方面循序渐进、螺旋式提升,行知结合、学思相形。研修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素质提升的过程,更是促使学校不断改进的过程。
(5)多主体表现在培训不局限在校长本身,延续到校长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
六、多种模式连贯:“123456789”模式解决培训系列问题
(一)1即一个主题。每一项培训都有一个主题。提高培训,追求“从规范到优秀,加强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主题;高端培训,追求“从优秀到卓越:提升校长领导力”主题等。设计主题引领课程模块,模块课程围绕领导力提升主题,突出解决学校教育国际化、校长教育领导力、学校特色问题研究、校长示范引领和办学思想提炼和校长思想传播六大专题。
(二)2即双导师合作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双导师”指导的方法:即“导师Tutor+教练Mentor”(T+M)。理论假设:名校长既需要在理论引领中成长又在实践指导中成长。“导师+教练”合作指导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专家重在理论提升和指导,实践专家为“教练式”指导,重在实践能力提升。双导师模式让学员不仅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引领,更有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指导,让学员跟理论导师更新教育理念、跟实践导师提高教育领导力。充分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从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改进学校工作、提炼办学思想、塑造学校特色与品牌。
(三)3即贯彻“自主、合作与探究”三位一体的研修方法,让学员体验新课程改革理念。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和交流始终是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实施的关键词。在课程设计、选修课程、隐性课程、班主任专业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显示合作、探究、自主参与等新课程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让学员在培训中体验新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自主体现在班级管理上,在开班的《破冰之旅:学习共同体建设》课程中交给学员自主管理的方法、程序和评估标准,通过个人才艺展示、博客反思、推进自主执行力。合作体现在小组学习和生活管理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竞赛式任务,调动竞争积极性,比较各组差异,发挥最佳效能。探究体现在作业反思、工作坊设计和行动研究中,让主题转化为培训中的问题,通过探究形成问题解决的对策。
(四)4即UGSP(University大学、Goverment政府、School学校、Principal校长)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制。以大学为主导、政府为推手、学校参与、学员为主体,加强资源整合,进行培训协同创新。(1)国际培训协同创新。我们华南师大与美国范德堡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利用当地政府纳什维尔公立教育系统、阿伯丁公立教育系统、广州市教育局作为推动,中美校长学校(包括师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中美校长为培训主体,整合四位一体的资源,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天地人精神。(2)国内培训协同创新包括创建省际高校培训机构联盟、广州市培训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和项目合作协同创新机制。①省际创新联盟联合各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高校培训学院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轮流坐庄主办教师培训学术交流机制;②广州市培训机构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在地教师培训机构(广州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与广州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门形成错落有致、分层互补培训平台,加强竞争与合作,集约培训资源、避免资源浪费;③强强联合形成项目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合作对广州市校长培训长期项目进行外地理论理论培训拓宽视野、感受异地情境,在地实践跟踪服务和互访诊断引领相结合的项目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五)5即5个结合与5个阶段合理衔接,实现理论研修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既要提高培养对象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要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导师引领与个人研修相结合: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备导师,导师在培养全过程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指导、教学和示范。脱产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培养对象既要集中到培养院校进行短期脱产培训,也要在平时教育教学岗位上进行在职学习、反思、总结和提高。国内学习与海外研修相结合:培养院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养对象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研修提升与示范辐射相结合: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培养工程要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和在当地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的积极作用。
“5阶段”是指集中脱产研修阶段,岗位行动研究阶段,异地考察交流阶段,示范引领带学阶段,课题合作研究阶段。上述5个阶段应在培养过程中穿插进行、合理衔接、相互促进。
(六)6即追求适合校长成长的6条路径,让校长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在理论学习中成长、在岗位实践中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成长、在考察交流中成长、在示范带学中成长和在思想提炼与传播中成长。强调学员的示范引领,利用学校作为基地收徒学习和开放校园为其他培训学员提供基地资源,在“被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压力产生动力促进成长,突破办学思想提炼难点,经过多个环节从校长和学校本身寻找问题、基于课题提炼校长教育哲学系统。
(八)8即通过8个研修环节推动研训具体实施。具体有:(1)从学习共同体建设到个人素养、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3次国内集中研修环节;(2)岗位实践与示范带学环节;(3)双平台合作课题研究环节;(4)同伴互访交流环节;(5)国内拓展考察环节;(6)海外拓展研修环节;(7)思想凝炼环节;(8)思想与品牌传播环节。
(九)9即突出9个特性实施不一样的培训。
1.突出学术性。让培训插上学术的翅膀,把培训做出学术内涵,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校长成长问题、教师发展问题、学校改进问题、学生发展问题以及培训管理问题等。
(1)遵循培训对象成长规律性。培训必须建立在对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
(2)遵循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探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校长培训的核心。
(3)遵循问题为本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规律,落脚学校改进(组织变革)。我们要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反思与改革的冲动回。问题是校长现实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PBL形式,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策略、制定方案,回去实施。
(4)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发展问题。引领校长研究学生发展问题是校长培训的落脚点。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发展就谈不上校长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5)遵循系统论规律把握培训系统性。培训不仅仅是若干讲座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引领;我们不仅仅在培训,我们更是在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者发展的教育人力资源发展工程。
以研究促培训、任务驱动、课题捆绑追求培训科学化与问题学术化。基于研究的培训,课题引领、以推动教育培训科学发展和培训队伍成长。我们从打造高端培训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学术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础,发挥专家优势。围绕广东省名校长培养工程项目,我们将在已有教育部课题《中小学名校长成长路径及培养策略研究》和《基于EPF(教育生产函数)方法的学校效能提升路径分析研究》广州市课题《中小学名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基础上设置“名校长成长与名校发展”相关课题。
以研促训,在问题解决中锻炼培训队伍,促进培训队伍持续成长。基于培训问题的解决,提倡培训从专业化走向学术化,实现“研训一体化”发展目标,围绕“校长培训的一般原理”大主题,制定研究模块,并对不同专题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培训中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突破口,研究为了培训,在培训中研究,用培训数据研究,解决培训问题。以培训问题制定研究主题,以主题设计研究群,以课题群设计子课题。从培训流程科学化和受训主体的专业发展路径与培训效能提升等方面设立课题攻克难题,支持培训品质。
2.突出实践性。让校长在理论指导下提升,对应的设计有专家讲座、校长论坛、对话等形式;让校长在实践工作中成长,对应的设计有影子校长、外地考察和在职研修等;让校长在持续学习中发展,对应的设计有双导师模式、读书会、课题驱动的行动研究,进行学校改进、学校品牌打造、校长管理风格与学校办学思想提炼。
3.突出参与性。强调校长在实践中成长的路径。
(1)通过需求调研让学员参与课程设计;(2)要求专家每次讲座要与学员互动,让学员参与教学;(3)要求带着工作问题参与培训;(4)要求学员学校问题成为分析案例参与培训活动。
4.突出生成性。建构共生性课程、形成生成性课堂,引领学员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与管理困惑。
(1)校长论坛让学员通过应答器及时生成问题;(2)多元对话让学员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生成思想火花,形成问题解决方案;(3)通过理论讲座专家引导关键词归纳和词频统计,生成问题解决模型。
5.突出互助性。强调同伴互助、小组互助、学校互助。(1)强调学习过程的同伴互助,促成学员之间结对子。(2)强调小组互助、短期班通过互相交流经验互动合作、学员学校之间手拉手行动。(3)长期班通过互访诊断,提供《互访诊断书》学习工具进行专家引领,促成学员合作成长,学校共同发展。
6.突出拓展性。跳出教育看教育,拓展校长视野。(1)设计教育以外的课程,例如,中医养生理论、《周易》对管理的启示、企业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团队拓展训练、社交礼仪等。(2)聘请非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学生家长、甚至是学生等为校长授课。
7.突出针对性。针对不同对象,强调个性化。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课程、实施不同培训。(1)对于提高班,经验型学习,强调分段分班,归纳经验,形成风格。(2)对于高端研修班,规律性学习,强调混合编班,异质分组,超越经验,寻求规律。
8.突出示范性。改变学员作为基地学校的“被剥夺感”。向学员灌输在示范中成长的动力理论。(1)示范学校,带动教师示范效应。(2)师带徒行动。带领徒弟合作研究,共同解决校长、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9.突出创新性。改变传统讲授形式创新教学形式。(1)专题讲座讲授理论知识,突出重点、热点,引发学员对自身和学校实际问题的思考。在专题讲座中都保持主讲人与学员间的充分对话与交流。(2)“对话访谈”,改变传统课堂的一言堂,聘请教育局长、校长、甚至学生和学生家长、教育界人士和企业界人士等“同台演出”,分别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分享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多元角色的观点碰撞让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立体、多元、有深度,同时,对话问答的不确定性又展示出课堂生成的魅力。(3)“校长论坛”通过应答器,让问题及时生成统计数据,让数据说明问题,用智慧解读数据。(4)“组织变革工作坊”用电脑软件进行模拟体验训练,让学员在游戏中体验学校改进的管理策略。(5)锵锵三人行式的“焦点访谈”,以及多人访谈,邀请教育行政官员、高校教授、管理专家探讨中小学管理热点问题。(6)“专题讨论”通过系统设计主题,挖掘学员潜力、查找学习需求、激发学员培训动力。(7)世界咖啡,让学员在咖啡屋环境中体验主题碰撞与反思的快乐。
二、校长培训的实践
(一)建立立体师资队伍:保障培训质量。高宽广(高端、多元、国际化)三维师资队伍体现在,高:专业的顶级性。宽:多元化,所选专家有国内与国际著名专家、省内与省外专家、教育行业与非教育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与一线名校长。广:国际化,国内专家国际化视野和国外专家的国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景教学。无论是高校的专家学者、一线的名校长,企业管理者还是政府管理者,所授课程均以实际案例为引子,并在上课前收集学员学校管理的困惑作为第一手材料,注重理论提升与学校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力争将理论讲授多方面融合于实际操作之中。
(二)四化管理标准:促使培训科学发展。培训实现培训机构专门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流程程序化与管理环节精细化相结合。
1.专门的校长培训机构实施专门化培训管理与研究开发服务。所有培训管理流程从研发开始,进行项目标准试验,在进行推广。
2.管理的专业化体现在班主任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方面。“班主任专业化表现在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仅在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共同体、引领学员的专业发展。班主任的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并掌握培训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工作细节。第二、了解并掌握引领培训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快速认识和熟悉学员、组建学习小组、组建“班委会”、组织学习活动的“破冰之旅”、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主持或点评“教育沙龙”或“校长论坛”、举办“文娱晚会”、播放“教育电影”、及时解答学员即时提出的问题等。第三、了解并掌握建立班级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和策略。服务专业化表现在以学员为本、分工合作、小组服务专业化与管理流程程序化上。例如,助理摄像、编辑简报、视频制作、后勤服务等组成的服务小组,他们以提高校长学习效率为本,进行专业分工又通力合作的专业化服务。
3.项目流程程序化。通过《学员手册》、《导师手册》和《培训管理工具箱》对培训过程进行项目流程化管理。
4.管理环节精细化。它体现在全程跟踪、及时反馈、精益求精的过程管理中。利用《授课教师调查表》对授课情况进行评价,严格控制每一个培训环节,保证培训质量;通过作业和报告等形式来检测培训效果;通过科学评价与实际检验相结合,验证评价结果。根据需求,为便于信息交流,特为学员们注册公共邮箱和博客网站,每天按时整理授课教师讲课资料并发往公共邮箱以便校长课后学习。培训全程摄像,记录讲座内容及校长听课表现;刻录讲座录像,为校长们复习和补缺提供多媒体授课资料。
(三)多重形式相结合:促进教育领导力提升
多形式表现在“多环节、多场景、多样性、多层次、多主体”五方面。
(1)多环节表现在融合理论养成与实践指导、集中学习与职场跟踪指导、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国内研修与境外提升的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环节。
(2)多场景表现在学习情景的转换上:既有在华南师范大学的理论学习,也有学员之间的学校互访诊断和导师的职场指导;既有省外的学校考察和影子校长实践,又有国外学校考察和影子校长实践,也有本地的学校考察和影子校长实践。
(3)多样性形式包括集中理论学习、异地共学、境外学习、专家工作坊、“影子校长”跟岗学习,中美校长论坛、办学思想研讨、读书会、田野教学、对话访谈、学校参观、同课异构、文化考察、网络交流、小组研修、专题讨论、在职研修及导师职场访问指导等。
(4)多层次内容包括两种素养即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三种角色即教育者、领导者与管理者,六大领导力专题等。从理念拓展、管理措施、行动研究几方面循序渐进、螺旋式提升,行知结合、学思相形。研修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素质提升的过程,更是促使学校不断改进的过程。
(5)多主体表现在培训不局限在校长本身,延续到校长学校、教师和学生,甚至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
六、多种模式连贯:“123456789”模式解决培训系列问题
(一)1即一个主题。每一项培训都有一个主题。提高培训,追求“从规范到优秀,加强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主题;高端培训,追求“从优秀到卓越:提升校长领导力”主题等。设计主题引领课程模块,模块课程围绕领导力提升主题,突出解决学校教育国际化、校长教育领导力、学校特色问题研究、校长示范引领和办学思想提炼和校长思想传播六大专题。
(二)2即双导师合作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双导师”指导的方法:即“导师Tutor+教练Mentor”(T+M)。理论假设:名校长既需要在理论引领中成长又在实践指导中成长。“导师+教练”合作指导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专家重在理论提升和指导,实践专家为“教练式”指导,重在实践能力提升。双导师模式让学员不仅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引领,更有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指导,让学员跟理论导师更新教育理念、跟实践导师提高教育领导力。充分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从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改进学校工作、提炼办学思想、塑造学校特色与品牌。
(三)3即贯彻“自主、合作与探究”三位一体的研修方法,让学员体验新课程改革理念。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和交流始终是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实施的关键词。在课程设计、选修课程、隐性课程、班主任专业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显示合作、探究、自主参与等新课程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让学员在培训中体验新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自主体现在班级管理上,在开班的《破冰之旅:学习共同体建设》课程中交给学员自主管理的方法、程序和评估标准,通过个人才艺展示、博客反思、推进自主执行力。合作体现在小组学习和生活管理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竞赛式任务,调动竞争积极性,比较各组差异,发挥最佳效能。探究体现在作业反思、工作坊设计和行动研究中,让主题转化为培训中的问题,通过探究形成问题解决的对策。
(四)4即UGSP(University大学、Goverment政府、School学校、Principal校长)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制。以大学为主导、政府为推手、学校参与、学员为主体,加强资源整合,进行培训协同创新。(1)国际培训协同创新。我们华南师大与美国范德堡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利用当地政府纳什维尔公立教育系统、阿伯丁公立教育系统、广州市教育局作为推动,中美校长学校(包括师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中美校长为培训主体,整合四位一体的资源,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天地人精神。(2)国内培训协同创新包括创建省际高校培训机构联盟、广州市培训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和项目合作协同创新机制。①省际创新联盟联合各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高校培训学院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轮流坐庄主办教师培训学术交流机制;②广州市培训机构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在地教师培训机构与广州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门形成错落有致、分层互补培训平台,加强竞争与合作,集约培训资源、避免资源浪费;③强强联合形成项目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合作对广州市校长培训长期项目进行外地理论理论培训拓宽视野、感受异地情境,在地实践跟踪服务和互访诊断引领相结合的项目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五)5即5个结合与5个阶段合理衔接,实现理论研修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既要提高培养对象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要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导师引领与个人研修相结合: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备导师,导师在培养全过程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指导、教学和示范。脱产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培养对象既要集中到培养院校进行短期脱产培训,也要在平时教育教学岗位上进行在职学习、反思、总结和提高。国内学习与海外研修相结合:培养院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养对象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研修提升与示范辐射相结合:培养对象通过参加培养工程要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和在当地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的积极作用。
“5阶段”是指集中脱产研修阶段,岗位行动研究阶段,异地考察交流阶段,示范引领带学阶段,课题合作研究阶段。上述5个阶段应在培养过程中穿插进行、合理衔接、相互促进。
(六)6即追求适合校长成长的6条路径,让校长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在理论学习中成长、在岗位实践中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成长、在考察交流中成长、在示范带学中成长和在思想提炼与传播中成长。强调学员的示范引领,利用学校作为基地收徒学习和开放校园为其他培训学员提供基地资源,在“被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压力产生动力促进成长,突破办学思想提炼难点,经过多个环节从校长和学校本身寻找问题、基于课题提炼校长教育哲学系统。
(八)8即通过8个研修环节推动研训具体实施。具体有:(1)从学习共同体建设到个人素养、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3次国内集中研修环节;(2)岗位实践与示范带学环节;(3)双平台合作课题研究环节;(4)同伴互访交流环节;(5)国内拓展考察环节;(6)海外拓展研修环节;(7)思想凝炼环节;(8)思想与品牌传播环节。
(九)9即突出9个特性实施不一样的培训。
1.突出学术性。让培训插上学术的翅膀,把培训做出学术内涵,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校长成长问题、教师发展问题、学校改进问题、学生发展问题以及培训管理问题等。
(1)遵循培训对象成长规律性。培训必须建立在对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
(2)遵循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探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校长培训的核心。
(3)遵循问题为本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规律,落脚学校改进(组织变革)。我们要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反思与改革的冲动回。问题是校长现实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PBL形式,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策略、制定方案,回去实施。
(4)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发展问题。引领校长研究学生发展问题是校长培训的落脚点。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发展就谈不上校长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5)遵循系统论规律把握培训系统性。培训不仅仅是若干讲座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引领;我们不仅仅在培训,我们更是在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者发展的教育人力资源发展工程。
以研究促培训、任务驱动、课题捆绑追求培训科学化与问题学术化。基于研究的培训,课题引领、以推动教育培训科学发展和培训队伍成长。我们从打造高端培训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学术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础,发挥专家优势。围绕广东省名校长培养工程项目,我们将在已有教育部课题《中小学名校长成长路径及培养策略研究》和《基于EPF(教育生产函数)方法的学校效能提升路径分析研究》广州市课题《中小学名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基础上设置“名校长成长与名校发展”相关课题。
以研促训,在问题解决中锻炼培训队伍,促进培训队伍持续成长。基于培训问题的解决,提倡培训从专业化走向学术化,实现“研训一体化”发展目标,围绕“校长培训的一般原理”大主题,制定研究模块,并对不同专题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培训中的主要问题为研究突破口,研究为了培训,在培训中研究,用培训数据研究,解决培训问题。以培训问题制定研究主题,以主题设计研究群,以课题群设计子课题。从培训流程科学化和受训主体的专业发展路径与培训效能提升等方面设立课题攻克难题,支持培训品质。
2.突出实践性。让校长在理论指导下提升,对应的设计有专家讲座、校长论坛、对话等形式;让校长在实践工作中成长,对应的设计有影子校长、外地考察和在职研修等;让校长在持续学习中发展,对应的设计有双导师模式、读书会、课题驱动的行动研究,进行学校改进、学校品牌打造、校长管理风格与学校办学思想提炼。
3.突出参与性。强调校长在实践中成长的路径。
(1)通过需求调研让学员参与课程设计;(2)要求专家每次讲座要与学员互动,让学员参与教学;(3)要求带着工作问题参与培训;(4)要求学员学校问题成为分析案例参与培训活动。
4.突出生成性。建构共生性课程、形成生成性课堂,引领学员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与管理困惑。
(1)校长论坛让学员通过应答器及时生成问题;(2)多元对话让学员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生成思想火花,形成问题解决方案;(3)通过理论讲座专家引导关键词归纳和词频统计,生成问题解决模型。
5.突出互助性。强调同伴互助、小组互助、学校互助。(1)强调学习过程的同伴互助,促成学员之间结对子。(2)强调小组互助、短期班通过互相交流经验互动合作、学员学校之间手拉手行动。(3)长期班通过互访诊断,提供《互访诊断书》学习工具进行专家引领,促成学员合作成长,学校共同发展。
6.突出拓展性。跳出教育看教育,拓展校长视野。(1)设计教育以外的课程,例如,中医养生理论、《周易》对管理的启示、企业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团队拓展训练、社交礼仪等。(2)聘请非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学生家长、甚至是学生等为校长授课。
7.突出针对性。针对不同对象,强调个性化。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课程、实施不同培训。(1)对于提高班,经验型学习,强调分段分班,归纳经验,形成风格。(2)对于高端研修班,规律性学习,强调混合编班,异质分组,超越经验,寻求规律。
8.突出示范性。改变学员作为基地学校的“被剥夺感”。向学员灌输在示范中成长的动力理论。(1)示范学校,带动教师示范效应。(2)师带徒行动。带领徒弟合作研究,共同解决校长、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9.突出创新性。改变传统讲授形式创新教学形式。(1)专题讲座讲授理论知识,突出重点、热点,引发学员对自身和学校实际问题的思考。在专题讲座中都保持主讲人与学员间的充分对话与交流。(2)“对话访谈”,改变传统课堂的一言堂,聘请教育局长、校长、甚至学生和学生家长、教育界人士和企业界人士等“同台演出”,分别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分享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多元角色的观点碰撞让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立体、多元、有深度,同时,对话问答的不确定性又展示出课堂生成的魅力。(3)“校长论坛”通过应答器,让问题及时生成统计数据,让数据说明问题,用智慧解读数据。(4)“组织变革工作坊”用电脑软件进行模拟体验训练,让学员在游戏中体验学校改进的管理策略。(5)锵锵三人行式的“焦点访谈”,以及多人访谈,邀请教育行政官员、高校教授、管理专家探讨中小学管理热点问题。(6)“专题讨论”通过系统设计主题,挖掘学员潜力、查找学习需求、激发学员培训动力。(7)世界咖啡,让学员在咖啡屋环境中体验主题碰撞与反思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