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是产业链极长的行业,一个环节的问题最终都会传导至其他环节。近期,宏观经济以及车市的不景气,使得上游的钢铁以及下游的经销商成为整个产业链中的两个重灾区。
据中钢协统计,中钢协会员上半年亏损超142 亿元。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相比,今年是中国真正的经济危机,而钢铁行业则面临洗牌。经销商则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在厂家压库的情况下,新车销售收入不断下滑甚至亏损,只能靠售后服务支撑运营。
如果形势继续恶化,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将面临挑战。
钢铁全面亏损
钢铁市场的冷暖,实际上就是经济尤其是投资领域冷暖的直接反映。日前,有关部门公布7 月 PPI 同比下降 2.9%,至此 PPI 已经连续 12个月下降,超过了 2008 至 2009 年间连续 11 个月下降。这些数据反应在钢铁市场上就是钢价下跌,需求降低,很多钢贸公司因为无力支撑,已经被迫关门。
9 月是钢铁消费的传统旺季。不过,从宝钢股份8月10日出台的“碳钢板材 2012 年 9 月份国内期货销售价格调整的通知”来看,热轧、酸洗、普冷等品种 100 元/吨至 200 元/吨的降幅可能预示了一个不会“旺”起来的秋季钢市。
宝钢被称为钢铁行业价格风向标,此次,已是其连续第 3 个月下调出厂价。此前宝钢已大幅调低了冷轧、热轧等产品价格,两类产品累积降幅达 400 元/吨。
据中钢协统计,今年上半年钢协会员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17957.5 亿元,同比下降3.34%;利润仅为 23.85 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2.48 亿元,亏损面达到 33.75%。
钢铁行业出现这一困境,除了宏观经济以及房地产影响之外,汽车行业的低迷也同样给钢铁企业带来了压力。
商用车企是钢铁的大户,但是从去年以来商用车就是整个汽车行业中表现最差的。到今年上半年,更是跌入谷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商用车产销完成 192.99万辆和 198.46 万辆,同比下降 8.6%和 10.4%。
尽管下半年是商用车的旺季,但目前看来,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虽然钢铁行业有自身的结构问题,但汽车业的不景气也成为钢铁企业头上的一个紧箍咒。
经销商勉力支撑
上游钢铁企业面临考验,下游的经销商日子也并不好过。
今年上半年以来,有关经销商库存、资金链的话题一直没有断过。
继今年 1 月长安福特北京亚之杰 4S 店停业退网后,北京来广营地区的长安福特联福通达店 5 月又正式退网。压库是其中的罪魁祸首,来自经销商的反馈信息显示,不少汽车经销商的库存压力超过 2 倍,部分甚至高达 4 倍至 5 倍。
根据有关部分统计,今年以来,汽车经销商全面微利或亏损,经营状况尚不及 2008 年低谷时。当车市不景气时,整车企业向汽车经销商大规模压库,投资规模较大的 4S 店经营模式备受考验。经销商因为压库和销售不佳,不得不自行面对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资金压力。无可奈何的经销商们,只能选择降价销售或者停止进货。
“如持续低销量、高库存,明年上半年经销商将面临一轮大洗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这样断言,他指出:“除大众系等少数品牌外,其他品牌的经销商基本陷入微利或亏损状况。汽车经销商们全线经营困难,甚至不及 2008 年。”
产业链全面绷紧
钢铁和经销商只是整个汽车产业链之中较为严重的两个方面,其他环节也同样形势严峻。
在这两个环节的共同作用下,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已经绷紧,到了最为紧急的阶段。
按照业内人士的看法,今年的形势比 2008年更为严峻,但是现在似乎没有了可以期待的振兴政策。在整个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前提下,汽车业的各个环节也不可避免地在这股大潮中受到影响。
如果市场没有好转,可以预见,明年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或许都将迎来一个洗牌的时刻。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淘汰赛最终带来的会不会是最好的结果。
汽车行业咨询和软件开发公司优赛思(Urban Science)日前发布报告称,去年中国前25位汽车经销商把持14%市场份额;未来汽车经销行业兼并重组有望加速,经销集团数量将减少但规模更趋庞大。
根据优赛思中国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国前100位汽车经销商的销量业绩同比增长41%,而行业平均增幅仅2.5%;去年前25位经销集团销量占据整个市场的14%份额,而相形之下美国前25位经销商所占份额只有10%。优赛思中国总经理Hamilton Gayden表示:“我们预见未来演化趋势将很明显,汽车经销商数量将减少但规模更趋庞大。”
另外,由于中国汽车行业销量增长放缓,可能导致汽车经销行业衰落,而大型经销集团则将向中小城市扩张业务。
中国共有19,890家特许经销店,平均每家店年销量为980辆新车。而美国同类店年均销量在700到800辆之间,欧洲特许经销店更是只有200到300辆。
中国汽车经销商严重依赖新车销量,而服务、后市场零配件、二手车、金融和保险领域对收入的贡献只有15%。而对于新经销商而言,新车销量可能占据营业收入的97%比例。在销量下滑、遭遇价格战和库存居高等情况下,这些店铺就显得格外脆弱,并且今年已经开始出现此类情形。
车市放缓,许多中小型经销商面临“退出”危机;对于有实力的经销商而言,此时正是“抄底”并购的良机。日前,经销商集团“大鳄”广汇汽车则完成了对申蓉的并购,更好地部署中西部销售网络;而另一家大型经销商集团庞大汽车则宣布发行25亿元短期融资券,以补充流动资金缺口、为潜在“并购”铺路。
当下,各汽车经销商面对上半年车市终端消费持续疲软,库存压力与日俱增的不利局面,纷纷积极调整。其中,处于中国经销商龙头老大地位的广汇、申蓉集团的动向,更为人们所关注。
日前,广汇汽车副总裁、现任广汇申蓉执行董事卢翱对外宣布,广汇与申蓉所涉及股东已正式签订合同;申蓉正式纳入广汇体系,即日起更名为“广汇申蓉汽车”。至此,广汇申蓉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据悉,双方于去年9月便开始进行实质性接触,并在今年2月份通过谈判达成初步协议。
在最新公布的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中,广汇汽车服务股份公司去年赢利640 .88亿元,销售出412100辆汽车位列榜首;而以554.55亿元年度营业额、430000辆年销量紧随其后的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亦有了新的动作。
7月26日,庞大集团宣布,公司将向机构发行短期融资券,用以“调整公司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此后,其又于7月2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议案,同意公司申请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据悉,此次发行规模不超过25亿元,发行对象主要锁定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有人称,这预示着庞大将在下半年的收购市场上“有所作为”。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罗百辉认为,汽车经销渠道是车市最重要的风向标;而其中引领汽车营销渠道变革的,往往正是这些大型经销商集团。下半年或将迎来经销商们融资、重组的浪潮,地域扩容亦有可能催生新一轮的营销热;而车企的营销布局,也将逐步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广汇此番并购,主要出于完善中西部布局的战略考虑。作为立足中西部、以中高端为主的汽车经销商集团,广汇非常重视在西部最大汽车市场———四川的发展;而申蓉作为四川第二大汽车集团,对该区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适度的并购扩张亦有助于降低利润风险。”罗百辉表示,国内经销商多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所经营的汽车品牌集中度较高;在所属区域、品牌内进行适度扩张重组,将有助于发挥“协同作用”,避免重合网点的竞争,更加合理地规划营销网络。
车市放缓 经销商大鳄为整合并购铺路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