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十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也难掩其中的问题。
中日两国经贸历来密切。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前,贸易关系就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40年来,尽管两国政治关系、外交关系风风雨雨,但经贸关系却基本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1979年至2008年的30年中,中日经贸合作主要有三大支柱:一是双边贸易;二是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后来也包括中国对日投资;三是日本对华ODA(政府开发援助项目)。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三者并驾,发展总体良好。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日经贸关系出现了“飞跃”性发展。在贸易方面,2001年中日进出口总额是831.7亿美元,2002年猛升到1018.9亿美元,此后每年都保持较高的增长,2011年可能突破3300亿美元。入世十年,中日贸易额大约翻了两番,这种发展速度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中日贸易来说实属不易。
投资方面,入世前的2000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额为29亿美元,入世后的2001年迅速上升到43.5亿美元,同比增长49%。2005年达到峰值65.3亿美元。中国对日投资也出现了急剧增长,累计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
入世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量”的变化,更体现在“质”的变化。
从贸易方面讲,首先,是中国出口日本的贸易结构在逐步上升。从开始的初级产品,到加工品“大路货”,最后发展到加工高端产品,在很多领域能够和日本相互竞争;其次,中日双方的经济依赖关系发生了逆转。入世前的2000年,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5%,而现在可能只占10%左右。但相反,在同一时期,日中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从8%上升到21%。其三是形成了中-日-欧美之间的“三角贸易结构”关系,即中国从日本进口高端零部件,进行组装,然后销售到欧美的终端市场。中日经贸合作已经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从投资上讲,中国入世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结构也在“逐渐提升”。其顺序是:先钢铁、石化、家电领域、一般制造业,然后汽车领域、IT领域、节能环保领域以及高技术领域,结构不断升级,水平也不断提高。
入世十年来,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日本带来好处,取得了双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特需”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巨大动力。但是,健康发展的中日经贸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日贸易存在“高位徘徊”的局面。所谓“高位徘徊”,是指十年来中日双边贸易平均增长率在17%左右,不算低,但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率相比低很多,处于相对“徘徊”状态。由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长速度高于中日双边贸易增长,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第二,十年来两国贸易中,中方始终是逆差。仅2010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就高达556亿美元。从2001年到2010年,中方累计逆差超过2400多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对美贸易存在巨大贸易顺差,这实际上相当于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转嫁到了中国身上。长期下去,对中日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利。
第三,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不断。2001年,日本对中国三种农产品“临时设限”,随后日本实施苛刻的农产品进口列表制度等等。日本设置的种种“安全壁垒”、“技术壁垒”,阻碍了中国产品进入。
第四,日本对华投资“大起大落”。在中国入世以及相关政策的强大推动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对华投资在2003年到2005年间出现“猛涨”态势。这也导致了2006和2007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剧烈下降。2006年下降了30%,2007年下降了22%。
第五,日本对中国投资开放程度不够。尽管日本官方表示欢迎世界各国对日投资,小泉时代还提出“吸引外资倍增计划”。但由于日本市场的封闭性、日本特有的“经营惯行”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偏见等原因,导致中国企业对日投资仍困难重重。
中日经贸飞跃难掩问题重重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