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们的大计


  对于中国的电商来说,现在的形势可真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频频曝出的知名网站买到假货,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另一方面,电商的发展却仍呈现雨后春笋之势。按照有关研究机构给出的数据估计,未来十年间,中国电商的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至500万人。

  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随着电商业务的迅猛发展,现在电商之间互挖人才已成为家常便饭。有趣的是,这在中国许多行业都存在,比如传媒业、视频网站等互联网行业,现在,反而是那些大型的跨国企业、家族企业等,员工的忠诚度似乎更高,他们很多人一干就是好多年。除了与公司的福利有关以外,有一个可预见的前景也很重要,不仅是对个人职业规划,也在于该公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和预期。对人才的重视固然重要,但这是每行的共性,电商们尤其是知名电商们的当务之急应是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

  电商们的粗放式经营特征很显而易见,屡屡曝出的消费者买到假货,以及商城本身对第三方卖家的资质和产品的审查不严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很常见。以手表为例,曾经有业内人士说,这是一个相当“高深”的领域,其中的利益链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比如一些供货商为了把A货当做真货卖,绞尽脑汁,在海外花小成本注册一家皮包公司,然后假装授权给自己,再把这个“授权”的产品供给商城卖,消费者们,一看到海外授权,有时就自然地理解为某某款式的手表是海外版本,可能在中国并没有这种型号。而电商呢,对此得过且过,这是因为它们的利益考虑,如果对每个第三方卖家都审的那么严格,那么可能几经折腾下来,不仅第三方卖家数量减少了而让自己的返点大幅减少,影响了利润,又可能因为耗时耗力的审查花去了自己大量成本。

  这种短期利益的考量,令一些知名电商也逃不过假货的魔咒。也正是因为电商这个行业才刚进入了一个繁荣期,里面还充满着各种门道与不确定性。这就有点像中国目前所处的转型期,社会中的规则与制度、行进的道路还都处于摸索期,充满着很多未知数与可能性。正以为内如此,懂行的人自然就吃香,电商企业之间互相挖人,是必然的。这正是这个行业发展远未成熟的表现。

  坦白说,足不出户的购物已经成为城市里许多人的偏好,随着快递业的支持,这种需求也正在不断地向二三线城市、小城镇蔓延。电商业务为人们节省了很多交易成本,有时候它甚至是一种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人们免去了开车购物出行、拥挤、呼吸马路废气等烦恼。电商们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那些规模已经较大的B2C网站( 比如卓越亚马逊、当当商城、京东、新蛋等)来说,近年来他们火速全面兴起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对他们正品保证的信赖。像淘宝那样的C2C网站在这方面已经不具备太多优势,山寨与高级A货遍地都是,少量的一些卖真货以及海外代购店铺,一个消费者要想从千万个商家和货品中甄选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挑选成本太大,承受风险较高,因此B2C网站火速兴起,人们愿意付出稍高的价格,来确保自己购买一个正品。

  虽然像传统行业的巨头苏宁、国美、万达集团、红星美凯龙等也正在跻身电商行列,竞争加大,但这并不是那些受到威胁的电商们放低服务质量的理由,这些家电企业的主要产品仍在他们自己的家电产品,而卓越、当当、新蛋等那些电商们的产品是更加多元的,它们要做的是保证正品产品,并改进自己的服务。在这个行业,无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专业的或是侧重某些领域产品的电商涌现出来,比如以卖奢侈品为主的走秀网,唯品会,再比如类似一个网上百货商城的银泰百货,还有专卖母婴用品的红孩子等等。它们或许在某领域内非常擅长,但是卓越、京东、当当作为巨头们的特长在于产品多元化。电商们还有很多待改进的空间,比如网友们抱怨的卖假货问题,电商们应该重视,如果仍然是粗放式经营,那么这场竞争后必然不会洗尽铅华地出现百年老店;另外,快递服务的水平也应提高,比如当当;此外,一些网站比如走秀、银泰等,产品还不能让已经购买的人提供评论,这并不合理,因为这些信息可能对于准备购买的人来说很重要。

  促进电商们的良性发展,政府的法规完善也很重要,目前相关部门的规定仍是不利于消费者的,比如当当的服务条款中列出了“假一罚五”的承诺:“如果您认为购买的商品是假货,并能提供国家相关质检机构的证明文件,在当当收到您的退货并确认后,当当会返还您全额的商品货款,同时再以礼券形式返还给您五倍的商品金额。”要想拿到这个国家相关质检机构的证明文件,谈何容易。一个山寨风潮汹涌的社会环境,对于电商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能在其中坚持守身如玉,那么最终你在经历过痛苦之后会是成功的,如果你是短视的随波逐流,那么最终会有另一些新公司来取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