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政策”朝令夕改岂止是“儿戏”?


“土政策”朝令夕改岂止是“儿戏”?

  

  “开酒店政府奖励1500万”?针对这一舆论近日关注的热点,安徽太和县委、县政府经征求各方意见,于8月1日废止该奖励政策。同时,对相关文件逐一清理,进行修改、完善或废止。(2012年8月2日 人民日报)

  7月17日,太和县在其政府网站上发布公示称,经2012年6月5日县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兑现安徽晶宫大酒店获“四星级旅游饭店”称号奖励政策,给予1500万元的奖励。这一“县政府1500万重奖酒店”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一片哗然,质疑声、批评声不断。时隔不到半月,这一重奖招商引资酒店的奖励政策便“寿终正寝”。其实,类似于太和县如此短命的“土政策”,其他地方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土政策”朝令夕改、说改就改,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群众,都不仅仅是“儿戏”。

  土政策源于官僚作风。据太和县官方称,太和县酒店服务业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情况。鉴于四星级以上酒店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特点,借鉴外地经验,出台了上述奖励措施。从太和县这一奖励政策的出台初衷来看,貌似很合情合理,完全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接待水平。但是,这一政策,完全是地方官员的一面之词、一厢情愿、一家之言,或者说夹杂着很重的官僚作风。尽管也可能经过了常委会、政府会、人大常委会等会议讨论,但是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支撑依据,缺少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换句话说,如此让人不可接受的土政策的出台太随意了。红头文件变成了长官意志、官僚思想的替代品。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奖励政策,也就经不起推敲、承受不了质疑,短命也就理所当然。可以这样说,类似的土政策的出台,是为官从政者的“官风”已“生邪”、“官念”已“出轨”,导致政绩观发生了扭曲、产生了变异,不是将有限的财政收入花在民生工程和公共建设的“刀刃”上,而是为了招商而招商,通过盲目的招商来积累个人的政绩。此风不刹、此念不消,类似荒唐的事情还可能会“重现江湖”,类似的短命红头文件还会被炮制。

  土政策缺少民意之水。庄稼要生长、生命要延续,都离不开水。同样,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鱼水关系的党委政府,也离不开民意之水。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官之道、从政之德、履职之责。地方党委政府作出决策、制订政策、出台文件,按理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情民意,要让群众说得上话、说话管用。但是,有些时候,个别地方官员却将民意束之高阁,缺少民意之水的滋养,也就难以做到科学合理、不招骂名了。正如太和县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县,却对一家四星级酒店进行重奖,颇值得拷问,如此重奖,政府是否有权自行决定?有没有经过广大纳税人的同意?恐怕没有,也不可能有。正因为该土政策缺少民意的支持,朝令夕改也就成了必然下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了民心、违背了民意,注定长不了。

  土政策难有生命之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是一项长期事业、系统工程,绝不是靠一两个官员所谓的突发奇想或依赖站不住脚的土政策来推动和维持的。红头文件必须合法合理、顺应民意,不能想当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样的土政策不可能有生命力,难以焕发生命之光。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在理政为官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廉洁高效,务实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且坚持做到即知即改、过而能改,而不是朝令夕改、说改就改,太随意、太儿戏,瞎折腾、乱指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遵守规则。对于执政兴国来说,这里的规则,是指国家法律、党纪条规、民情民意,而不是官本位泛滥、官僚作风发狂,并且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坚决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唯有如此,方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焕发勃勃生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之光照耀华夏儿女。

  制订政策、出台文件,固然要结合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但绝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政策可以土,但不能土得离谱,上要合法,下要顺民,不能是土皇帝制订土政策。那样,不仅仅是儿戏,而是玩弄法律、践踏民意了。

  (倪洋军)

相关新闻:

  政府招商重奖该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