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
一般理解为,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1、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经济发展方式的确立,都必须从劳动这个理论元点出发。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资料的发展,出现了代替人力的畜力、风力、水力,后来是蒸汽机的机械力以及电动机的电力。凡是以人的体力以及代替人力的力量从事的劳动,称谓“泛体力劳动”。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也正在出现,例如计算机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智力。凡是以人的智力以及代替人智力的力量所从事的劳动,称谓“泛智力劳动”。
两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代替人力力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当社会只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较小,社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缓慢。这个时代,就是农业经济时代。当社会出现代替人力的机械力和电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
“泛智力劳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
“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时间的多少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的大小体现在知识含量的高低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差异是有限的,因此,“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知识量的差异几乎是无限的,因此,“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几乎是无限的。无限的价值必定远远大于有限的价值。这种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称谓“增盈价值”。
“泛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是,投入一次劳动,获得一次价值;不投入劳动就不创造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投入一次劳动,在获得一次价值之后,还可能获得新的价值。专利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在自己使用专利时即创造了价值。当专利拥有者转让专利使用权后,并没有新的劳动投入,却能获得报酬,创造出新的价值。“增盈价值”就是多次价值的积累。
以“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是以数量扩张型和粗放速度型为主体的经济,其增长潜力有限;以“泛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是以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其增长潜力无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重视和倡导“泛智力劳动”,用“泛智力劳动”逐步替代“泛体力劳动”,同时,在劳动结构中,逐步加大“泛智力劳动”的比例。
2、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源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泛体力劳动”或称创新劳动依靠的是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反复利用的、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源总称。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知识仓库”,企业员工的“知识仓库”汇集成企业的“知识仓库”;一个群体,大到国家的成员的“知识仓库”汇集成群体或国家的“知识仓库”。
知识资源就是无数个体生命“知识仓库”的集成。
我们说的“知识仓库”并非指贮存图书和资料的图书馆,也不是存放图纸、文件、音像资料的档案馆,而是特指存贮隐形知识的人脑。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图书馆和档案馆是贮存显性知识的场所,贮存不了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必须有效转化为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仓库”的加工升华才能成为创新的有用知识,成为创新的坚固基础。因此,图书馆就是图书馆,档案馆就是档案馆,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仓库”。对于创新来讲,有用的是人脑中的隐性知识而非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图书馆再大,贮存的图书再多,在未转化为隐性知识之前,对于创新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生命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来源于对事物的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的认知,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和积累。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的认知、技能和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知识仓库具有极其独特的特点:
(1)容量很大,潜力无穷。只要主观上愿意接受隐性知识,“知识仓库”可以做到“来者不拒”,有多少接受多少。这么大容量的“知识仓库”,可以不上锁,不用保安看守,谁也偷不去,谁也拿不走,一旦“入库”,终生拥有。
(2)管理无序,难以度量。一个人到底储存了多少隐性知识,根本无法度量。人的“知识仓库”无法像实物仓库那样,进库有登记,出库有记载,库存有账薄,存量多少一目了然。人的“知识仓库”库存量可以有个大致的估量。人的“知识仓库”完全处于自然的无控无序的状态。
(3)有增无减,越用越多。“知识仓库”不同于实物仓库。实物仓库的实物一旦使用,库存就会减少,使用的越多,库存减少的就越快。“知识仓库”的隐性知识一经使用,不仅库存不会减少,反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事物获得了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库存将有可能增加。“知识仓库”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用。
(4)多重功能,贵在创新。“知识仓库”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用的,从事“泛体力劳动”的人也要靠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处理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事“泛智力劳动”的人不仅要用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贮存和积累的认知类隐性知识,依靠专业性的认知类隐性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加工,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实现创新的目标。“知识仓库”中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敏锐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领域来;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通过自由联想获得新办法、新主意、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思路越宽广,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能使创新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
自然资源的作用尽人皆知,于是人们在疯狂地掠到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作用由于其隐蔽性、不可知性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知识经济先知先觉的国家和企业,都在拼命占有、大肆掠夺知识资源。
资料介绍,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100亿美元,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尽管如此,微软公司仍然是一家没有高大厂房,没有庞大机器设备,没有大型运输机械的企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办公大楼及办公用俱。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努力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比尔·盖茨曾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也许,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资源,充分发挥知识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由主要依赖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赖具有丰富性的知识资源发展经济。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本
时代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有些已经过时,不少做法已经失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易,由一种资本,变成了两种资本,即不仅要有传统概念上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等构成的传统资本,而且要有知识资本。办企业没有资本不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办企业没有知识资本不行的道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意识到的事情。
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资本好比是企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传统资本,企业无以存活;没有知识资本,企业活得艰难。企业要想走得好,跑得快,两条腿要一般长,一样健壮。“单腿蹦”不行,“跛脚走路”也不行。
知识资本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是极端重要的。无数鲜活的事例和经典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传统资本是企业的“硬件”,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软件”。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传统资本对于企业是“催生促高”的资本,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是“造血壮体”的资本;传统资本是企业“做大”的资本,知识资本是企业“做强”的资本。
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来的,转化的根本条件是“泛智力劳动”,就是创新。没有知识就没有知识资本,没有创新也没有知识资本。这就是说,知识资本的内涵离不开创新的范畴。凡是用于创新的资本,凡是实现创新的资本,都是一种投入。投入的是传统资本,是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但是,这种投入的资本,不同于维持日常生产而投入的资本,也不同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是一种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资本,是一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资本。为了与传统资本向区别,这种用于创新和实现创新的创新资本,冠以知识资本的称谓。知识资本是蕴含在创新成果中的特殊资本;知识资本是能够创造超乎常规价值和利润的资本。知识资本的定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知识资本就是创新资本。
据全球著名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微软公司2006年的用于研究与开发的R&D投资总额达到65.8亿美元,R&D投资占公司当年全部销售营收的14.9%左右。这些货币资本都有效地转化为微软的知识资本。
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泛智力劳动”这种知识性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或者说,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根本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充分认识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逐步提升知识资本的含量,并使之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本”。
4、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雄厚的知识资源不断开发的结果,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知识的反复思索,对知识的多种联想,对知识的深刻感悟,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实。人们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在知识资本的推动下,对事物进行改善、改造、改革,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念,不断实现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泛智力劳动”的过程,其创造的是价值量相对较高的增盈价值,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价值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
知识推动经济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知识,日益增长的知识凸显了知识资源的作用;知识资源通过知识资本的持续开发,通过“泛智力劳动”不断实现创新目标;创新将创造出超过一般劳动价值的增盈价值,进而推动经济平衡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知识——知识资源——知识资本——“泛智力劳动”——创新成果——增盈价值——经济发展,构成了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链条。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知识资源是基础,创新是核心,知识资本是推动“泛智力劳动”的关键,创造“增盈价值”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将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社会实现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赖知识资源的转变,从“泛体力劳动”为主,向“泛智力劳动”为主的转变,从传统资本为主导,向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成为配置生产要素的强大力量。谁拥有知识和创新,谁就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