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些家长,明知子女成绩不好,仍要花6万、8万报名上名校,但其目的却并非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而是为了让孩子结识好同学,以备日后办事有“硬关系”。继“拼爹”后,“拼同学”成为新的流行词。(
正所谓,为官不正,子拼爹;为富不仁,子矫横。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爸有的是钱”再到“我爸是黑社会”,可以说在“二代”们的眼里,有个好老子似乎就拥有了一切。于是,在幼儿园抢凳子“我爸是科长”、在小学欺负同学“我爸是主任”、在中学抢女同学“我爸是处长”、在大学杀女同学“我爸是局长”等等之类的“拼爹”闹剧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然而在“拼爹”成为一种时尚,关系成为一种“魔法棒”的今天,更多的孩子却因为没有能够拥有一个金公章的父辈而苦闷不堪、因为没有能够拥有一个金钥匙的父辈而就业无门。或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情关系”所具有的巨大魔力,也或许是“我辈的悲剧决不能在孩子身上重现”之类的高度期望。于是一些家长宁肯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送到所谓的“名校”,宁肯放弃孩子的尊严也要“搞好关系从娃娃抓起” ……
“拼爹”不成“拼同学”。这种现象实际上所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浮躁、某些规则的纰漏;更折射了人们内心对权力的渴望,对道德和社会公平的藐视。而至于什么才是“真善美丑”,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似乎都已不再重要,都已成为了虚无缥缈的浮云。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社会太功利。家长“搞好关系从娃娃抓起”的深谋远虑令人感慨万千,高额费用之下涌动的“择校”大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孩子们被抽离了个性与特性、丧失了主体与自尊,或许只有天才晓得。——家长花8万块钱让子女去“拼同学”、拉关系,而不是寄望于子女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命运,这种否定自我、丧失自我而寄希望于他人的“人生规划”,究竟是对中国教育的讽刺还是对中国社会的讽刺,或许也只有天才晓得!
我们必须承认,家长之所以有“拼同学”的认识,的确是很多社会现象教育了他们。这里有那些所谓“名校”的炒作与诱导,有社会不公的事实与佐证,有“潜规则”盛行的恐惧与期盼,有家长自身的感悟与“智慧”。但这些却都并不应当成为家长让孩子“拼同学”的理由。试想,在你自己人生的道路上,真的就是因为获得了同学的帮助才获得了成功吗?
诚然,人脉资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等于有了人脉和关系就拥有了一切。人们常常感慨于世态炎凉而抱怨人性的冷漠,人们也常常感叹于人情淡薄而痛骂朋友的情谊不在。况且现今又是一个法制愈来愈健全、决策愈来愈透明的社会,单纯指望以同学将来以后权力与荣耀来“潜规则”一下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显然是愚昧之下的愚蠢、愚蠢之中的愚昧!
“拼同学”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坑孩子”亦或“坑同学”而已。拼者痛快淋漓,被拼者悲哀莫辨。所以,无论“拼名校”还是“拼同学”,都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念,都是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的!所以,“搞好关系从娃娃抓起”,不如从小培养孩子“靠自己”的能力,让子女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