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应对的上策、中策、下策


  

  钓鱼岛应对的上策、中策、下策

  

  当今日本朝野无论那一派别,针对钓鱼岛的目标与策略上,实际并无重大差别。日本的目标,是从法律主权到实际管理达到与日本的其他国土完全一样;日本的策略则是全面强化对钓鱼岛的管控,即从管控上先达到与日本其他国土没有差别,从而最终自然实现主权属于日本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原来东京都知事石原倡议的买岛主张,还是现在日本政府直接出面的买岛行为,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无疑属于重大的土地管理行为。并在实际上有力地回击着中国的主权主张、削弱着中国申述的主权理由。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人士、中国学者或公众的一些人,把日本此次的钓鱼岛“国有化”形容为“日本购岛闹剧”,或者认为只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除了无知,只能称为鸵鸟政策或阿Q精神。

  日本的实际行动也绝不会到此为止。驱逐、抓扣中国捕鱼船,以后必定还要做,更重大的是对钓鱼岛相连的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的勘探、开发,驱除中国的勘探开发行动,这才是此后必将出现的真正重点。

  中国的对策应当怎样呢?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一点需要解决: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两国关系中,现在究竟是属于小事、较小的事、还是事关根本利益的大事呢?回溯历史,当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的时候,钓鱼岛确实属于较小的事。这不但因为钓鱼岛问题不可能在那时得到解决,而且中日两国建交从开始谈判到达成建交协议,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相当短期间内就能完成的。所以,那时避免钓鱼岛问题因中日双方的矛盾影响到建交谈判,是适当的策略,并且对于中日双方都是如此。似乎当年中日建交谈判中把钓鱼岛问题撇开,是因为经济才是大局,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现今有一种颇流行的论调——在中国政府供职或与政府关系深的人士中尤其多,就是认为不要因为钓鱼岛问题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大局,言下之意,钓鱼岛争端毕竟是小事。更直接的说法是,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大事、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大事,钓鱼岛争端是小事。这是既罔顾历史,也与现今争端的真实情况不符。

  领土问题是否可以谈判?是可以谈判的;是否可以作出一些让步?确实,必要的让步合情合理。钓鱼岛中国主权主张,首先当然因为有法理和历史根据;中国难以作出重大让步则是因为,这绝非只是几个弹丸小岛的利益之争,更是事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归谁所有。利益之巨大,甚至超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与印度的边境争端。换言之,现在的钓鱼岛争端的经济利益,是中日之间的极大经济利益事件。这就是说,无论对于日本还是中国,钓鱼岛之争客观上都是大局,决不是较小的局部事件。如果人们高度近视,看不到这一点,或者故意隐瞒和歪曲事实,那就无药可治了。至于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本来就是建立在双方互利关系上才是持久可靠的。损害本国根本利益的所谓大局,既空洞也无助于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所共知,当今的日本政客,几乎算得上最无政治远见。假如中国号称着眼长远和大局的人,却连这样的日本政客的真实目的也不懂,或者虽然明明知道却因为各种卑劣的个人利益作祟而装作不见,那真是中国的悲哀了。

  现在可以说到中国的钓鱼岛应对策略了。对中国不利的关键一点是,钓鱼岛目前实际是由日本控制。这是因为,二次大战中美军掌控了钓鱼岛;二次大战结束过了很长时期后,美军向日本移交钓鱼岛的“管理权”虽然是撇开中国的单方面行为,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中国的应对不可能完全无视这一点。

  一些人认为,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真正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打败日本。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关键是恢复对钓鱼岛及其海域的实际管辖。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以来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执法巡逻,就表明形成实际管辖权是切实可行的。所以,上策是:对钓鱼岛海域开展高强度执法。其中包括对中国渔船的护航、对日方渔船的驱赶及必要时的抓扣;与此同时,不少香港人建议的宣布钓鱼岛为靶场是个好主意;并且要真正向钓鱼岛发射几次导弹。外交上重点做好美国工作,向美国表示:中国对钓鱼岛及其海域的管理已是事实;但目前中国不向钓鱼岛派驻人员或上岛巡视管理。

  几十年来的世界史充分证明,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残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无勇气主动竞争的国家,不可能真正获得别国的尊重。

  当中国采取这样的对策,会否酿成重大军事冲突呢?直接地讲,可能性很小,但会对日本、美国形成较大心理上的冲击。不过可以预见,这样的较大心理冲击期是短暂的。当然,也必须有应对较大军事冲突的具体方案。战场上的考验既非只是武器先进程度的比拼,也不是单凭勇敢精神就能打胜仗。战役上的出色指挥,不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才是直接关键。

  对钓鱼岛采取这样的既是象征性又是实质性行动的目的是,使日本事实上不能再上岛管控。中国将由此争得在钓鱼岛的实际管控方面与日本大致相同的地位。

  不言而喻,采取这样的应对之策必须既有远见,又勇于决断。如果着眼之处只是子女、玉帛、官位,就如战国时曹刿论战中说的:“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确是什么也不用再说了。

  中策是,迅速提升和强化对钓鱼岛海域的执法巡逻,对在该海域发现的日本船只予以驱赶,干扰日本的捕渔活动,使其难以正常捕鱼。同时,对钓鱼岛专属经济区积极有效地进行勘探开发。对勘探发现有实际市场价值技术上可行的项目,要顶住压力迅速开发,以真正掌握主动权。对日本人的同类活动要不遗余力地驱赶和干扰。只要持久进行,必能由此形成中国的主动地位。

  与此同时,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立场。但外交上不失礼仪。程序、细节谈判则要不断主动制造新的问题,压迫对方。绝不能再像好几年前那样,自低身份,甚至对中日双方都无异议处于中国专属经济区的春晓油气田,也要以协议形式同意日本企业投资入股——这难道不是间接承认日本主张的按海域中间线划界的合理性吗?中策叙述的这些方面,自然也包括在上策中。

  这样的中策本身并无什么风险。抛弃以往长时期里形成和实行的被动应付别国的进攻、蚕食行动,转为主动出击,却是实行此策略真正需要解决的前提条件。

  什么是钓鱼岛应对的下策呢?一句话足可概括:对于日本已经采取和今后必定还有的法律行为和行政管理行为,外交上予以谴责,重申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不容否认,日本的这些行为都是无效的。——事实上却怎么可能会毫无效果和意义呢?

  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及其专属经济区的争端,最终会是怎样结局呢?这在很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取决于中国的当政者。只要想一想,执政者为极狭隘的自身所在阶层谋取利益,最近一些年发展到了何等广泛和公开的地步,执政者的威信和人望在最近一些年的下降是何等急速,对于中国而言,避免惨淡结局的可能实在太小了。或许,到了那时,日本人会在捕鱼权之类的小利益方面作点表面上的让步,一些中国人会自诩取得成功——说不定却还要以中国在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巨大让步为代价。至于钓鱼岛专属经济区的开采,既无进取心又不主动竞争的中国人,不配得到实在也不算冤枉。

  之所以有可能最终结局如此,也不仅仅执政者因素。这只要浏览一下网络上数不清的相关言论:号称左派者或近左者多见言不及义的空谈;极其广大的中间性阶层,对于自身个人利益之外的事已无什么兴趣,对于较认真的讨论与思考也失去了兴趣;若干极有名的什么家或学者之类,极右面目鲜明,却认为这些领土争端是政治人物制造出来的,中国失去这些土地不必介意——这也是极鲜明的中国特色:别国的右派对于外国历来是强硬人物,独有中国的极右人物对于外国一付软骨头是其本色。

  20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