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领导第“第一时间”应对震灾是动员令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12时16分,昭通市彝良县再次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2012年9月8日新华网)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高度重视,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方面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震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立即赶往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也作出批示。党和国家领导人,可谓日理万机,事务缠身。但是,面对地震灾害,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见证了“人间大爱”,同时也是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地震灾区干部群众发出了迅速投入抗震救灾战斗的动员令。
抗震救灾强调“第一时间”,不仅是强调速度和效率,更是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地震发生后,云南、贵州各方面紧急行动起来,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派出工作组,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交通部、铁道部、卫生部、中国地震局等有关部门也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支持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积极组织力量,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紧急驰援,迅速行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彰显,更是对“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执政理念的生动践行。
危难之时见真情,灾难面前勇担当。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是一场严峻的政治考验。中央领导同志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各级部门在“第一时间”作出部署,保证了抗震救灾各项措施的快速落实,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担当。特别是温家宝总理,更是在历次的灾难、灾害面前,在第一时间冲在第一现场,沉着应对、靠前指挥、运筹帷幄,体现了大国总理的亲民爱民和负责担当,为抗击灾难的干部群众和灾区人民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带来了希望。
抗震救灾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必须突出“第一时间”和“快”字当先。“与灾区人民在一起”,“压倒一切的是救人”,“我要上前线”,成了抗震救灾中的最强音。抢险,在第一时间;救灾,在第一前沿;援助,倾第一感情。生命至上,时间第一,真情涌动,力量汇聚,一切为了灾区人民,为了灾区人民一切。正如温家宝总理在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时作为第一条所要求的,要迅即摸清灾情。把抢救人员放在第一位,加强搜救,尽量减少伤亡。我们到云南后,不管条件多么困难,都要到达地震现场,掌握震中灾情。强调“第一时间”救灾,就是与死神和灾害赛跑。有了“第一时间”的意识,才会全力以赴奔赴灾区;才能急公众所急,帮公众所需。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尽可能多的救援人员和物资送达灾区,才能赢得抗震救灾的主动权。只有做到了“第一时间”,并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才能赢得主动权,赢得生命,从而将地震灾害所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当然,“第一时间”部署和投入抗震救灾,光靠中央领导同志的努力还不行,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抗震救灾,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对于灾区现场的干部群众、救援官兵,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并一切行动听指挥,全力做好各项救援工作。对于后方的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虽然不能冲锋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但是可以将关切的心意送到第一线,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进行传递,尽快尽早的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一个环节的怠慢,一次行动的延误,都可能给抗震救灾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在与生死搏斗的战斗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应该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而绝不能袖手旁观,或再次出现灾难面前的“微笑”官员,那是对死者的漠视,更是对生者的亵渎。
面对灾难,关键是要鼓起勇气和信心,这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第一时间”见证“人间大爱”,同时也是在传递信心。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历来就没有被任何困难和灾难压垮过。越是在危难时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中国人就越团结、越坚强!越是在危难时刻,昼夜驰援的中国人就越有信心、有勇气!我们经历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考验,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应对昭通地震灾害。有了“第一时间”的速度,有了“人间大爱”的精神,我们一定能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
(倪洋军)
中央领导第“第一时间”应对震灾是动员令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