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家居服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升温,从各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扩大生产线,进入家居服行业;到各媒体铺天盖地地预测家居服市场容量有多大,并且预言家居服将成为针织行业的主流分支;再到成立家居服专业委员会。种种的表象,确实让人感觉到家居服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当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心中不禁有一种疑惑:家居服真正在市场上,特别是在消费层面上升温了么?
警惕市场的“假升温”
这一二年因为企业与市场的推动,家居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特别是家居专业委员会在南京的成立,更是成为家居服发展的分水岭,通过协会,把各企业聚齐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另一方面,也让市场上重新审视与看待家居服。但据笔者观察,家居服的现阶段的升温,还处于一种高空状况,也就是各厂家与市场都对家居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可是普通消费者对家居服还没有热起来,因此,让地面(真正的消费群体)能够熟悉与购买家居服,这是行业与厂家应共同思考的问题,也只有高空与地面真正意义上有效地衍接,才说明这个行业已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前期,基本上是一些较高收入的人去购买家居服,一般的老百姓,消费水平还没有上升到这个层次,也不会体会到家居服所倡导的那种家文化的概念。就他们来说,家居服可能还是一个较高的消费品,另外,在家里穿着也比较随便,只要穿着舒适就行。刺激他们购买的最主要原因是价格,另外,对这一群体来说,家居服还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如何去引导与开发这一消费群体,是厂家发展市场的重要课题。现在一些资料动不动就显示,国外人们是每人几件家居服,可能这只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家居服是介于睡衣与休闲之间硬派生出的一个商品,许多消费者对家居服还没有更清晰的认知。其实无论是从消费观念还是生活水平来说,国外与国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培育市场还需时间。
就现状来说,家居服市场的升温只是在企业与行业内,还没有真正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在现阶段这种假象升温的情况下,如果对市场没有形成更深的认知,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这个行业的发展。
有市场,并不是说就好
中国人都喜欢跟风,以为有市场潜力,做这个产品就会赚钱。其实,虽说现在每个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但也不可否认每个行业都有发展的潜力。因为市场的规律是新生事物代替旧有事物,模拟移动电话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字移动电话;传统电视机的没落催生数字高清与背投电视,每个产品的消失,必然有升级的替代产品来替补,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地需求。问题是,在做之前,企业主是否想好了,凭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模式,适合做家居服么?做家居服凭什么与那些做了十几年的领导型企业去竞争?不错,每个品牌都是满足一部分特定的消费群体,每个市场都有发展的空间。但一些原本不是做家居服的企业,在进入之前要先想想,与成熟的企业相比自己有哪方面的优势。或许是出于战略的考量,或者是对产品线的考虑,有些企业把家居服当成辅助产品,以满足店面的陈列需要。如果是这种想法,那么最后家居服的项目会成为这些企业产品线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企业经营中,许多企业因为产品线过长、投资范围过宽,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不得不破产。也有许多企业因为专一,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企业扩张的经营思路不好,关键是要看这种经营思路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企业有没有精力与实力去培养一个新项目。不要看到某个市场较好、有发展潜力,企业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最终只会断送企业的前程。虽说在各方的预热之下,家居服市场成为这几年的发展焦点。但笔者认为,这种预热只是在空中,而没有发展到地面。空中是指厂家、市场,而地面则是指实实在在的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没有动起来,单凭厂家就是秧歌扭得再好,也会没有人去欣赏的。
培育市场,让消费者热起来
前期通过媒体与厂家的预热,让市场真正动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下步就是培育市场,让消费者真正了解家居服,去购买家居服,只有消费者行动起来,才能直接地拉动市场的销量。厂家要通过媒体或终端服务人员,去引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对家居服产生深刻认识。在产品的研发设计上,走出市场上款式都差不多的怪圈,真正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出发,进行市场调查,收集消费信息,让每个产品系列都抓住特定的消费群,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穿着享受。消费者只有满意产品,才会重复消费,才能通过口碑的宣传,以点带面、以一群人带动一群人来消费。让市场终端的消费者真正动起来,才算是家居服市场真正的升温。
家居服是一个老的市场更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老市场是指一些领导品牌,通过几年或十几年的耕耘,培育了一批消费者(这批消费者是拥有较高经济来源,接受过新鲜事物的人),奠定了其江湖地位,其他新进入的企业可能在这几年都无法去撼动这种地位。说家居服是一个新市场,主要是从消费者层面来说,目前家居服的消费者仅停留在消费金字塔的顶端,而没有下浸到中、底部。可就市场来说,金字塔的中部才是真正的消费中坚力量,如何去深挖这一群体,是企业需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