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了发改委,照样“吻增长”


  尽管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折腾”折腾出许多的问题,但在对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做根本改变之前,没有国家发改委的审批,真的是社会的福音吗?

  9月4日,经济学家刘纪鹏发了一条微博,呼吁取消发改委审批权,说“敢不敢动发改委是改革的一块试金石”。

  9月5日,国家发改委批复25个轨道项目,涉及投资金额8400亿元。

  9月6日,发改委再批复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规模至少2000亿元。两天之内,发改委批准的基建项目达到1万亿元。

  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时候,无论发改委批复的万亿投资能落实到多大的程度,对于目前疲软的经济而言,这些批复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一贴兴奋剂。最快捷的反应莫过于股市。9月7日,上证指数上午高开后从2063点一路上扬,最高涨幅4.5%。全天收涨3.7%,成交金额1111亿元,是前一日的成交额的2.6倍。

  当日股市所有板块全面飘红,涨幅最小的ST板也达到2.06%。涨幅最高的板块自然是和铁路、公路、港口、码头密切相关的基础建设板块。其中水泥板块上涨9.57%,建材板块上涨了7.26%。前一段时间饱受裁员风波影响的三一重工,一改连续三个月节节下滑的走势,一鹤冲天牢牢封在涨停板上。

  我们当然不会乐观地预测中国经济会因为发改委的一纸批文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008年中国“三里河审批大潮”虽然成功地“拯救了华尔街金融海啸”(刘纪鹏)。但是,世易时移,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金融海啸始发地美国已经走出“海啸”阴影,经济开始复苏,股市也从危机发生后的6000点攀升到13000点新高的时候,中国还在为4万亿投资买单,股市投资者更是天天上演“股民吁天记”。

  而且,在2008年中国义无反顾地拯救“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时候,最臭的一招棋子就是刺激房地产,由此导致这几年,在经济滑坡、实体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民间资本和银行资金大规模地流入房地产,房价持续暴涨。而今,严重脱离民众收入水平的房价已然成了中国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政府已然投鼠忌器。而没有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地方政府少了卖地收入,无法实施发改委的万亿基建批复,更重要的是拖累了房地产上下游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因素更不会因为发改委的一万亿而发生变化,倒是有可能如刘纪鹏老师所说“除了发改委审批旧体制强化,腐败滋生,就是‘钱多闹钱荒,涝年没水吃’的政策折腾。”

  不过,看了刘纪鹏老师《真假改革?敢不敢动发改委是一块试金石》的博文,我倒也觉得,尽管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折腾”折腾出许多的问题,但在对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做根本改变之前,没有国家发改委的审批,真的是社会的福音吗?

  就在今年5月2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动工建设之后,湛江市市长王丙中在三里河国家发改委门前难抑激动之情,当着媒体记者的面热烈亲吻批复文件。由此也为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把“稳增长”的中央政策变成了“吻增长”。在钢铁行业全面陷入困境,产能过剩,部分钢铁企业甚至以“养猪”弥补主业亏空的时候,我们的地方官员仍然为获得发改委批复建设一个前途未卜的项目而激动失态。

  试想一下,如果湛江市市长王丙中自己有权力去批准这个钢铁项目,他用得着那么激动吗?而如果真是王丙中们有这样的权利,可能我们的钢铁、水泥以及其他一次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更会遍地开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政府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取决于上面看得到的政绩,而政府官员花的钱却是纳税人的钱,项目的失败与否和自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甚至有贪腐官员更可以通过不断开工的公共工程中饱私囊。

  看了刘纪鹏老师的观点,还使我想起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故事。明朝中期,闽浙总督胡宗宪用计诱降了最大的“倭寇”组织头领汪直。胡宗宪深知汪直其实一直想要的只是明朝开放海禁,允许海外贸易而已。而汪直作为最大的“倭寇”组织头领,其收服了大量小规模的倭寇组织,只要有汪老板的存在,那些小倭寇组织就不至于乱来。因此,汪直不能杀,否则一只被约束住的武装走私组织,立刻会变成无数恣意妄为的劫匪。

  但是,事态发展脱离了胡宗宪的控制,汪直被朝廷处以斩刑。在押赴刑场的路上,汪老板对一同被斩的儿子说道“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

  “今日中国,国民信心、信任和信仰‘三信’严重缺失的原因是公权腐败,而这无不来源于审批。”(刘纪鹏),但在“吻增长”的体制现实中,仅仅把“国家发改委”改革成“国家发展规划局”显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