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佳宁
结识东京教授,是5年前在京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促膝一谈间感觉他是一位思维灵异、具有独立思想的经济学家。
这不,期待近两年,东京教授新作《中国的选择》呈现给读者。捧书在手,又一个沉甸甸的惊喜。东京教授视角独到,书中观点鞭辟入里,言人所未言,令人掩卷遐思;文笔隽永是他一贯的风格。行文平实,时有睿智诙谐之笔让人会心一笑。读罢全书,感觉东京呈现的是一幅画卷,一幅催人思考、让人凝思的画卷。
《中国的选择》是作者最近专栏文章的集结。“王东京的文章刊红了一些经济报刊,读热了数十万读者。”京城有媒体如是评价。这种说法丝毫不过分,东京教授在中央党校主持经济学部,繁忙之余为媒体写专栏实在难得。虽然每篇文章都不足2000字,然是他心血的结晶。写“小文章”要花十足的力气。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自序》中说过,写小文章“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王教授就是这样,善于择其精髓、叙其详要,用精短篇幅来为读者铺展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图阔卷。
曾经想过,东京所著《中国的选择》能如此耐读,最主要的,恐怕是与他勤于调研有关。多年来,他行南走北,掌握了大量的研究素材,这使得他的文章充满了细节举证与鲜活的实例。同时,不空不假是他坚守的治学原则,一直以来,东京教授始终站在中国经济转型前沿,努力推陈出新。读他的文字,严谨扎实的学风会深深感染你。例如在《补砖头不如补人头》指出,,政府与其建经济适用房,倒不如直接发购房券给穷人,这样不仅可扩大补贴面,还可降低行政成本。作者能有此高见,无疑得益于他在莱芜市的调研。
由于工作的关系,东京教授于中央党校接触众多政府高官和商界精英,他深谙教学相长的道理,在答疑解惑之余,特别注重与学员的交流。而也正是他有机会与各界精英的尖峰对接,才使其观察尤为敏锐。他自己说过,没有与学员的反复研讨,就写不出《8000亿空账的着落》,没有与学员的直面切磋,也写不出《货币政策当以静制动》与《稳住人民币汇率》等系列文章。是的,读《中国的选择》会觉得篇篇都落在中国经济的关节点上,而且极富针对性。
也许他是湖南人的缘故,他写文章绝对不转弯抹角,实话实说。近年学界对资本市场多有微词,指责全民炒股助长了投机,东京仗“理”执言,力排众议,撰写了《为全民炒股辩护》,他指出,投资于机会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政府应打击的是违法交易,但绝不可反对投机,取缔投机就是取缔市场。针对当时股市过热,他在《关键在引导预期》一文中强调,股市泡沫源于股民对未来股价的预期,消除泡沫不是限制炒股,而是要彻查违规入市的资金,普及风险教育以引导股民预期。
东京教授做研究,历来关注民生,从不回避争论。2005年至2006年,国内房价飙升,学界反暴利的呼声四起。为此,王教授一连撰写了三篇文章:《反暴利是隔山打牛》、《房产升值不是铁律》、《房价的三个火枪手》。这组文章写于2006年,当时国内房价一片看涨,许多人对王教授说房价会跌的观点有质疑。然而就在两年后的今天,房价果然逆转,如此精确的预见,不得不让人叹服。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选择》中的许多文章都可用事实来验证。不是说他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他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推断力。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专栏作家是社会最敏锐的神经元。触类旁通,他们会超越自己的专业深入到各个领域。东京教授为文突破了学科界限的束缚,让思想自由驰骋。《大学博导的功用》、《评职称为何不能抓阄》、《北京的人口问题》等奇篇妙文,以经济学为分析工具,涉足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为大家提供了一种观察经济社会的新视角。这些文章充满学理魅力和思辨张力,同时又妙趣横生,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启示,正可谓微观视角的大笔乾坤!
(作者:王佳宁系《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编审,此书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