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


                                                         《存在论》

-------论宇宙存在方式与自然的存在原理      

江一泉(2012/9/1

[摘要]:用“形而上‘动、力、空’三者的存在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揭示宇宙永恒的存在方式是本文的宗旨,并指出“宇宙起源”观念是违背自然逻辑的意识内容,探索“宇宙的存在方式”才是人类理解自然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动力空间   自然原理   自然存在事件  动力逻辑关系  形而上存在

[中图分类号] N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存在论》一文是用自然存在事件和自然逻辑关系来揭示宇宙永恒的动态存在方式。同时说明了人类对宇宙的最终认识只能是理解宇宙以确定的形而上存在的存在方式,而非“证明”宇宙的具有起源,或臆测宇宙被创生。所谓的“实证”无非是人类用物质运动的有限视角来推导可见的物质存在形态。这种“以物推物”的等级实证方式不足以证明物质的来源,而只能作为对物组成的归纳依据。

目前科学界实证所推导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把形而上的动、力作为自然最基础的第一性自然存在,所以不能获得宇宙存在的自然逻辑关系。同样,目前人类意识形态所臆测的各种宇宙观也没能符合自然存在的逻辑关系。

故,不含任何假设,以形而上自然存在事件来阐释符合“宇宙自然存在”的合理逻辑是本文的要义。

一、《存在》的概述

“存在”是一个极具抽象的哲学名词,如果没有对这个名词进行明晰的自然本质定义和分类,人类在自然哲学意识上的沟通将出现难于逾越的障碍。

自然哲学系统内有牛顿的万有引力,以“物质存在为第一性”来说明力的存在来源,倒置了自然存在的本质。只有“以形而上的动、力为第一性的共同存在”来说明物质的来源,并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存在,才能给出宇宙自然存在的合理逻辑。因此,以“物质存在为第一性”和以“动、力二者形而上共同存在为第一性”将是推动现代物理学进步的分水岭。

其次,意识哲学系统内有萨特的名言:“存在就是合理”的意识。但萨特和所有的哲学家没正确地指出具体的第一性存在是什么,有几种第一性存在,第一性存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只是默认人类所感知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却模糊了对人类对“天然存在”的逻辑分析和界定。

当然,至今人类的各种文化和哲学分析对“第一性存在”仍然都倾向于各种意识流派的自圆其说,同样都是人类意识上模糊的哲学体系。

因此,指出天然第一性存在的个数、定义、之间的确定关系是宇宙观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宇宙内的一切来源才能获得最终的说明,这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宇宙必须具备的逻辑定位。也是推动自然哲学达到人类最高境界的思想。

基于上述自然哲学和意识哲学的两个观念体系,我在此将给出动、力、空明晰的“第一性存在事件分析”和第一性存在个数及之间的确定关系,并建立《存在论》合理的自然逻辑综述。

二、   “存在”的三个分类和定义

根据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人类只能依赖于物质的动态来归纳宇宙存在方式,物质只是人类视角有限性的部分集合存在。而要认识超越于有限性的形而上存在,必须通过物质在空间动态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而不是人类主观思想的各种臆测。因此为了明晰存在的类别,在此“存在被分为如下三类:

1)实存在; 2)形而上存在;  3)虚存在

(一)“实存在”的定义和来源

“实存在”等价于物质的存在,也是人类可见的物质动态存在。

历史中,人们倾向于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存在,并认为所有存在都是物质的。然而,物质的“实存在”只是人类视角有效性的部分自然存在,而非自然全体存在。物质为第一性存在是人类直观的错觉。

实存在只是自然界三个不同的第一性存在按自然动、力、空的逻辑关系的集合,并包含了所有物理的动态逻辑。因此,物质还不能称为第一性存在,只能称为第一性存在的集合。

实存在来源:即物质来源于下述形而上的第一性存在的集合。

 

(二)“形而上存在(第一性存在)”的定义

形而上存在也称第一性存在。或者认为:自然界的第一性存在是以人类看不到的存在方式存在的,故称形而上存在。

第一性形而上存在的有三个:空间、动、力。

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动”为什么也作为形而上不可见的事件。“空”和“力”作为人类看不到的形而上存在是容易认可的。但“动”似乎是人类可见的存在。其实,人类看到的是“物质的运动”,而非形而上存在之“动”。

形而上的动、力在空间具有确定性的量化关系、自组织关系和数理逻辑关系,所有这些具体的关系如何构成宇宙万物存在,详见参考[1][2]

宇宙中这三个不同类别的存在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这三个单一存在是人类不可见的自然存在事件。由这三个形而上存在的组织构成了人类可见的物质世界和永恒宇宙的有序整体。实存在的物质只是形而上动、力、空组织的一部分,人类只能视见实存在的宇宙局部。

三个第一性形而上存在是人类视角之外、符合自然逻辑关系的存在元素。三个形而上存在是自然界共同相互构成的本质存在,它们形成了宇宙逻辑自洽的存在关系,不必画蛇添足再去求解这三个第一性存在的来源,这是人类理解自然存在的最高境界。

 

(三)“虚存在”的定义、来源和特点

在定义“虚存在”之前必须对“意识”这个词进行分解、分析。虚存在的定义、来源和特点将在下述分解的说明中明晰。

 

(1) 意识的分解

用各种角度,人类对“意识”的解释和定义眼花缭乱,说明它的内涵极具丰富,单用这个词解释不了意识的内涵。因此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分解,使之更具有精确和统一的理解范畴。

在人类对“意识”主观理解的基础上,我把它分解为两个范畴:

1)意识过程:

意识过程是人类动态的思想过程,是形而上存在。是动力空组织或称为物质最复杂组织的动态形式,是一个生化的物理动态过程。

2)意识内容:

意识内容是人类动态思想过程的“内容”,是虚存在。具有经典称为的“精神内涵”或“意识形态”的含义。它脱离了空间、动、力,不直接参与自然界的任何动力空的物理关系而虚存在,故意识内容被定义为虚存在。

(2) 意识的分析

从上述对“意识”的分解中,我们必须把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并确定意识内容来源于意识过程,是脱离了物质(空间和动力)而以“精神内涵”的方式虚存在。因此,以自然动力空或物质为参照,可以认为:意识过程是自然的动态存在,所有意识内容的是超自然的虚存在。是自然的量到变质变而出现的超自然事件。

 

(3) 虚存在的定义

 

根据上述对意识的分解,虚存在被定义为:一切意识的内容都是虚存在。

 

(4) 虚存在的来源

 

虚存在源于自然动力空所构成的动物,并超脱于自然而以非自然方式存在。

 

(5) 虚存在的特点

 

“虚存在”等同于不存在,根据上述宇宙第一性存在的定义,也就是虚存在是不含动、力、空的第一性自然存在,虚存在不需要空间,更没有形而上的动力存在或物质形态。“虚存在”是不含动、力、空的“另一种存在”。也是人类文化中称为“精神的存在”。

虚存在可以是解释自然存在的逻辑意识内容,如:科学意识内容。也可以是不符合自然的非逻辑意识内容,如:作品、科幻、神学意识的内容

 

 

 

 

 

三、   由上述分类所延伸的重要归纳

(一)自然与超自然

“自然”是形而上的动力在空间的存在,这种形而上存在包含了人类可见的物质及物质的动态过程。

“超自然”是物质动态的最高组织形式所产生的,即大脑在意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内容。因此,必须改变人类过去以为的“超自然产生自然”的错误观念。从而以科学逻辑来理解“自然产生超自然”的观念。人类不能涵盖对自然的动力空的全部视角,因此往往错误地把一些难于直观的自然存在作为超自然来看待。

超自然来自于自然而脱离自然,不直接参与自然的动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自然界的动态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所有参与改变自然动态的一切都是自然事件,人类的一切改变只是自然动态的微小部分,只不过是自然赋予人类或动物具有相对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地球的人类在宇宙内具有最高的智慧虚在和超自然的意识内容。

(二)物质、宇宙起源问题

物质源于自然存在的动力空,宇宙也源于动力空的存在方式。更准确地说:不仅物质没有起源问题,宇宙也没有起源问题,只有宇宙的自然存在方式。

(三)物质与精神范畴的扩展

把物质扩展为动力空组织的存在关系,而非物质起源;把精神等价于意识内容,并扩展为动力空最复杂组织的量变到质变的虚存在。则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可以获得自然存在的逻辑关系。

(四)存在与因果的逻辑关系

目前,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是以“因果来解释存在”,这种观念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无法终结的世界观和错误的宇宙观。

正确认识宇宙的逻辑应该是以“存在来说明因果”。因果是存在的局部,也是自然规律动态的那一部分,也是动力在空间确定性的组织关系。因果是确定性的存在,存在之外的没有来源。因此,宇宙和物质是自然动力在空间的动态自在,没有起源,或者说,起源的观念来源于人类对时间的错误定义。存在是对宇宙整体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大视角肯定。

(五)“逻辑、非逻辑”与存在的关系

逻辑就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来描述自然存在和规律的“意识内容”。

非逻辑就是不符合自然存在和规律的“意识内容”。

从自然和超自然的分类中,我已经定义了“意识内容”是超自然事件。因此,逻辑与非逻辑都是超自然事件。只不过是逻辑自洽地描述了自然规律,非逻辑不能自洽地描述了自然规律。

非逻辑是不必完全考虑自然的存在关系,是自然界寄托于人类大脑中特有的超自然内涵,也是人类自圆其说的任意意识内容。

“虚存在”可以有任意意识内容,即包含逻辑,也包含非逻辑。虚存在来源存在,并脱离存在,不参与存在的动态。

存在论与相对论的关系

相对论是人类目前理解宇宙存在的理论之一,不得不在这里谈谈这一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注重以有形的物质动态和经典的科学体系建立了运动和时间及空间的数学模型,并着重描述运动的相对性。然而,相对论体系没有摆脱人类对时间和物质的错误定义。

自然空间的不同点、运动大小的不同、力的不同都会在人类的视角产生相对的感受。只有获得对空间、运动、力这三者的统一认识,才可以获得完整的相对性认知。相对是源于动力空三者的绝对存在。

人类哲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对存在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相对论意识的局域观念中。

结语

(1)    自然以三个的形而上事件存在是:动、力、空

(2)    超自然来源于自然的存在,而非自然源于超自然。自然产生了不含动力空的超自然事件是:意识的内容。意识内容由动物的大脑产生。

(3)    人类不具备认知自然动力空的最大、最小及三者的全部组织,但可以通过物质运动规律来认识自然动、力、空三者的局部量化关系。

(4)    动、力在空间构成确定性规律可以通过数学与物理的对应关系及相关物理实证现象来归纳

(5)    动、力、空的共在形成自洽存在的动态宇宙。动力空的自然共在没有来源,或动、力通过不同空间存在互为来源。因此宇宙没有起源。所有的物质来源于动力空的共同存在。这三个事件按确定性的方式构成宇宙组织整体。而最复杂的可见组织构成了人类和动植物。并在人类的大脑产生超自然的意识内容

 

参考【1】:《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

参考【2】:《宇宙动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