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莫干山会议”:取得共识后最难在付诸实施


  在过去的几天里,一群中青年学者聚首浙江莫干山,再开新“莫干山会议”。会议得出了一些共识,如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为下一步改革的切入点,继续推动城市化,以及再建市场经济价值体系,等等。

  新“莫干山会议”,因为时间、背景的不同,似乎已不可能再产生如当年那样的历史效应。众所周知,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在改革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而这一次会议所探讨的问题更多具有常识性。上述这些共识看起来是这么眼熟,或许可以这么说,此次会议聚焦的命题,并非在理论层面有多创新,而是就改革实践而言具有迫切性。

  如是,新“莫干山会议”的部分意义可以这么去理解——会议借莫干山之名,将当前中国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些重大问题,再次摆在台面上。应该说,这也是提醒加快改革步伐的一种不错的方式。任何改革都需要内在动力,也需要外在压力。

  新“莫干山会议”当然不可能将迫切的改革命题一一提及。除了上述的改革共识之外,其他方面的许多问题同样应该列入亟待改革的议题中。改革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经济体制领域,还包括了社会、司法等领域。新“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主要为经济学者,他们得出的共识也就显得有些抛砖引玉之感。

  之所以说此次“莫干山会议”所谈到的共识很眼熟,是因为近几年来,这些问题在各种场合被一再提及。也就是说,对于改革的目标,整个社会共识多于歧见。主要的难题不在于提出改革目标,而是如何实现改革目标。

  毋庸置疑,中国必须往前走,即便前面有陷阱、有荆棘,也得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富有历史智慧应清晰地看到前面的陷阱和荆棘,避免落入陷阱,也避免被荆棘刺伤。但是,很多重大的现实矛盾摆在面前,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克服,那就很难避免掉入陷阱、碰到荆棘。

  比如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眼前的一个重大改革目标。倘若收入分配不公的局面一直持续下去,内需不足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从经济意义的角度观察,内需不足,中国经济的自主增长就会有大麻烦。所以,收入分配制度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改革,必须要打破垄断集团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其实,围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近几年来一直在谈,但是谈得多,真正的改革动作少。问题出在哪里呢?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针对改革目标,上上下下没有形成改革合力;二是一遇到稍微大点的改革阻力,就有可能避重就轻,不愿意触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如此,改革的成绩怎么可能如人所愿?

  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国家的未来繁荣、阳光。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积聚了一些怨言,这是一种社会情绪,是对现存问题的正常反应,也体现了对更公平未来的期许。但是,光埋怨不行,埋怨解决不了问题。理性的做法只能是看清楚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这一次的“莫干山会议”其实就是进一步将许多时代难题真实地摆出来,并借助各方智慧,给出解决方案。接下来,最理想的应该是进入实施阶段。当然,最难的就是实施。实施阶段不再是“纸上谈兵”,这就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无论如何,主事者当以渐进改良的姿态,逐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节奏,速度过快不行,过快难以把握;速度太慢也不行,问题或会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