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全面完成我市潇湘潇水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维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要对公共场所的垃圾、废料等进行“三大清除”,即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推进 “专人保洁、及时清运、集中处理”三大措施;实现“三有三无”: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镇有垃圾中转站;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要坚决按照环保政策做好环境评价、环境评估,做好地质、地矿、地貌和水文等的勘测、查探。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又如矿产开发、冶炼工业园建设不能在居民集中生活地区、不能建在居民集中成片生活的上风口、河流的上流等。
二要落实好产业调整政策。要贯彻落实好市政府制订的《永州市冶炼产业结构调整意见》、《永州市造纸产业结构调整意见》、《永州市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坚决关停淘汰6300KVA 以下的电炉、4000吨以下电解锰生产企业,规划布局我市新建或改扩建2.5万KVA硅锰合金电炉10台、1.25万KVA硅锰合金电炉1台,3万吨电解锰生产能力(单条生产线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项目5个。关停淘汰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和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废纸造纸企业。做大做强湘江纸业公司的制浆纸业,指导扶持购买商品浆造纸企业,淘汰整合再生纸业。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的力度,对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布局不合理的小企业实施关闭,同时向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申请关闭小企业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对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铁合金、电解铝、焦炭、电解锰铅酸蓄电池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同时争取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要抓大放小,国家产业导向是限制淘汰小项目扶持上大项目。比如,在产业准入门槛上,2010年11月工信部明确,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必须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单线建设必须达到日产4000吨级规模;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必须大于年产3000吨,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年产1000吨。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抓大放小、抓大限小政策,推动永州工业再上新台阶。水泥行业建设和管理好全市“十一五”期间七个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将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总量控制在900万吨/年左右。2011年我市工业行业已经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7.1万吨,铅冶炼1万吨,水泥46.4万吨,造纸产能12.94万吨,共涉及4个行业33家企业。共关停小造纸厂、小水泥、小冶炼厂33家。对于这些已经完成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进行检查和复核,进一步落实好、巩固好。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方面,坚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实行限小上大,对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能过剩产业,严控新上项目,并实行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同时在电价、税收、环保准入、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诸多约束限制。基本完成冶炼、水泥、造纸行业的调整整合,促成10台2.5万KVA硅锰合金电炉、5条3万吨电解锰生产线、7条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和5个3万吨造纸项目要全部实现投产或达产。同时力争我市18座50立方米富锰渣高炉调整到位。将2011年底已出台的冶炼、水泥、造纸调整目标,已全面到位。2.5万KVA硅锰合金电炉5台已经竣工投产,1台1.25万KVA硅锰合金电炉已经竣工投产,5台即将投产;7条1万吨电解锰生产线已投产,莲花水泥一期、冷水滩九嶷骄阳水泥、道县华新水泥、祁阳海螺水泥已建成投产。继续抓好5个3万吨造纸项目建成投产。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强力推进“六城同创”,按照市永政发[2012]23号《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锦绣潇湘十大工程的通知》精神,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改造转型升级,特制定永州市潇湘流域整治工程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实施意见。
一、 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永州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和赶超崛起,将永州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 法治先进城市”,建设幸福和美永州。
二、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与绩效考核结合的原则。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与市县区城镇规划衔接,在维持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进行适当合理地小幅度地调整规划;规划一旦调整好,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并推进绩效考核,提高执行力,增强社会效益。
二是建设与治理同步进行的原则。建设新型工业化要与治理环境污染同时进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要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步推进,不能再走西方那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是保护与增值并行不悖的原则。建设锦绣潇湘、和美永州,必须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振兴有机结合,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增值并行不悖,建设生态效益永州。要加强土地、矿产和时间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要充分认识土地、矿产和时间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不可循环利用性;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土地、矿产和时间等资源,做到保护与增值并行不悖。要重点保护、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自然环境、独特风景带和风光旖旎景色等自然资源,建设好青山绿水工程。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增值开发,要充分发掘和保护好永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重点开发、综合利用。
三、发展目标
在现有基础上,工业总产值年增15%以上,增加值年增20%以上,居民幸福指数同比提高6%以上;同时,保护好潇湘河源头,建设好“东方莱茵河”,加强新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农村建设,群策群力打造碧水蓝天生态永州,同心同德建设鸟语花香幸福家园。
四、具体措施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市主要形成以长丰汽车制造为核心的先进装备行业、以熙可罐头食品公司和永州罐头食品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江永铅锌矿和福嘉有色公司为骨干的矿产品精深加工行业。这些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这是我们的强劲基础、起飞跳板和坚强后盾。要推动汽车制造、矿产品深加工、食品医药靠大靠强,做大做强。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才能完成永州开放崛起的目标,才能强市富民。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要在加强做好规划的前提下,保障工业用地,建设工业新区、生态新城、职工新居;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资金投入,做成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优势产业起步,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实、稳健、快捷。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和主导力量。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发展,来势良好。达福鑫电子LCD平板显示器项目已竣工投产,凤凰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道县东圣电子、双牌毅恒电子、东安创辉电子、江华创晨电子等项目正在建设,东安天润、格润、华威等光伏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希尔、恒伟、大自然、金蕊实业等生物医药企业快速发展。当前除要重点发展和做大做强以长丰汽车为核心的汽车配套产业外,要着力发展以达福鑫电子产业园和道州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格润电子等东安光伏电子产业园为平台的光伏电子等新能源产业、以奔腾彩印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瑞翔理电池公司为骨干的新材料产业、以时代阳光医药公司为龙头的生物产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力求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