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懈地努力,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关,物质财富的存在与增长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财富价值作为衡量财富多寡的尺度,与劳动价值相联系,但财富价值与劳动价值并不是同一的概念。本章主要论述财富价值的概念,而财富价值做为衡量商品价格的基础,将在以后章节中论述。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生产,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产量大大增加,只要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总的劳动量没有变化,那么该种商品总的价值仍然不变,单件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它明确地区分了劳动价值与财富的不同,但是它却未就价值与财富的关系进一步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而这正是我所要说明的。 一个社会,在劳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它所提供的劳动量也是不变的,那么它的社会总产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量就不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劳动创造的社会总产品的量大大增加,但是总的劳动价值量仍然不变。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的情况下,那么社会总产品数量增加了一倍,但是单件产品的劳动价值降低了一半,因为社会总产品总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增加。因此,可以使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来表述财富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发生的逻辑关系: 现财富量=(1+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原财富量 在社会不存在失业的假设条件下,如果社会总产品中的某一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在该种商品社会需求不变地情况下,所增加的社会财富量则等于节约的劳动量乘以所处社会状态下的劳动财富率;如果该种商品社会需求大于或等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的该产品总量,则在消耗的劳动量不变地情况下,则增加的财富量就等于该产品的新增量换算成对应的劳动量乘以所处社会状态下劳动财富率。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财富呢?亚当.斯密说:“一个人的贫富取决于他能够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的程度。”大卫.李嘉图从劳动价值的角度论述说:“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熟练,由于更好地分工,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利的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或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因为每一种商品的价值涨落都和它的生产难易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和它的生产上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正比。”又进一步说“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错误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对这一问题的错误看法,由于把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混为一谈,由于对什么是标准价值尺度的问题具有毫无根据的观念。”又假设一个国家如果所有商品的生产条件都得到同样的改良则“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数量会加倍,从而国家财富会加倍,但这种财富的价值却没有增加。” 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可以很明确的得出一个结论,即价值(劳动价值)与财富并不具有某种等量关系,也不是相同的概念,更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但现实社会的人们却常常把价值与财富等同起来。 虽然价值与财富并不具有某种等量关系,也不是相同的概念,更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一定社会时期或状态下,对价值与财富进行某种对应与配比分析,以期找出某种联系,揭示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把价值与财富会混为一谈的原因。 导致人们把价值与财富等同看待的直接因素就是货币因素。货币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是比较不同商品所代表的财富多寡的计量单位。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或一般等价物),既充当着不同商品交换关系的共同参照物和交换媒介,又具有交换其他一切商品的信用能力。在人类商品经济的发展长河中,不同区域的人们曾经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物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为金(或银)。当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主要为纸币、电子货币,以及其他一些货币形式(或金融衍生物),对此,暂不做讨论和分析,因为这不是本书所要说明的和分析的范围。前面在财富增长的论述中,曾假设一个社会中总劳动量不变,由于生产的便利或技术的改进(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各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在社会财富增加一倍的同时,货币(金或银)也增加了一倍。结果是劳动价值量不变,物价水平也不变,但是由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增长了一倍(GDP),由此我们说,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与劳动价值出现了分离,这种分离放大了劳动价值相对应的财富量,并与财富的增长相一致。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中的人们总体上是富裕还是贫穷,不取决于总人口的多与少,换言之,不是取决于总劳动人口(或劳动量)的多与少,也即是不取决于劳动价值的多与少,而是取决于其所创造的财富的多与少,取决于生产或取得财富的困难和便利程度,也就是说取决于其中的人们创造财富的效率。人们在衡量一个人是富有或贫穷时,往往把他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统一换算成货币来比较和衡量,但是用货币来衡量财富的多寡,仅仅只是一种衡量人们财富相对多寡的手段,真正代表财富多寡的是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货币所代表的实际财富量。人们进行生产劳动或非生产性劳动的真正目的决不是为了取得价值或货币本身,而是为了取得价值或货币背后所代表地实际财富,所追求的是实际的财富价值,货币的实质仅仅是财富的交换媒介。 为了说明财富价值,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原始劳动价值”,并以此来做为参照价值,以之来衡量或描述社会劳动价值的增长与社会财富增长相偏离的程度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水平,从中寻找和发现经济发展规律。为此,我们假设有一个“奇点”,在奇点状态下,原始劳动价值与财富价值相等。在一个社会总人口不变,不存在非生产劳动者、不存在结余、所有的劳动产品都被用于劳动者本人及其子女消费、社会上不存在中间商及商业利润、不存在资本和资本利润、不存在稀缺资源因素所导致的地租和矿山租金、不存在生产秘密,人们之间的交换是不存在交换费用的等价交换。在奇点状态下,劳动价值量与财富价值量的对应关系为1 :1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的财富量不断增长,也即是社会的财富价值量不断增长,但是社会总的劳动价值量永远不变。在社会各种商品生产效率同步提高的情况下,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例关系,社会总的劳动价值量不变,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无关,单件商品所包含的财富价值量不变,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无关,单件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成反比关系(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会证明这种关系描述的漏洞)。也就是说,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使社会生产的总财富增加几倍,也就是说社会的总财富价值量增加了几倍,而社会的总的劳动价值量不变。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劳动价值量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社会的总的劳动价值量*社会财富增长倍数 在社会不存在失业的假设条件下,如果社会总产品中的某一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在该种商品社会需求不变地情况下,必然会节约出来一部分劳动力,并转移到其他商品的生产中去,那么必然形成其他商品生产的增加,此时所增加的社会财富价值量则等于节约的劳动价值量乘以所处社会状态下的(该商品本次提高生产效率前的状态下)社会财富增长倍数;如果该种商品由于劳由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该种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但是该种商品的社会需求也大大增加,没有因为该种商品的生产效率提高而结余劳动力,也就是社会需求大于或等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的该产品总量,则在消耗的劳动量不变地情况下,则增加的财富价值量就等于该产品的新增量换算成对应的(该商品本次提高生产效率前的状态下)劳动价值量乘以所处社会状态下(该商品本次提高生产效率前的状态下)社会财富增长倍数。 如果某社会状态下,财富价值量与原始劳动价值量的比为2 :1 ,也即是说社会财富增长倍数为2 。现在某商品劳动生产效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或者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 ,该商品原来所耗费的劳动量占整个社会的比重为10% ,那么在社会对该商品需求不增加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的情况下,现在只需要占整个社会劳动量的5%的劳动量就足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那么另外5%的劳动量必须转移到其他商品的生产中去,此时,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原来相比,为1.05 :1 ,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原始劳动价值量的比为2.1 :1 ;如果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大于或等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的该产品总量,而其它商品生产的劳动力也没有向生产该商品转移,也就是说,在消耗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增产了100% ,此时,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原来相比,为1.1 :1 ,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原始劳动价值量的比为2.2 :1 。当然如果整个社会的所有产品劳动生产效率都增长了100% ,那么,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原来相比,为2 :1 ,社会总的财富价值量与原始劳动价值量的比为4 :1 。 财富价值这个概念的提出,目的是把原始劳动价值与财富(具体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从而动态地描述和分析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价格变化,作为进一步论述商品交换价格的基础。
2011年8月28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