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强力度”更要“防风险”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发展,以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就业。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县域农信社,也积极调整其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和服务质量,同时也遇到来自自身、小微企业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更好的把住风控这道生命防线,本文从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信贷操作、关注小微企业动向和信用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小微企业;风险
 
在监管部门的号召与支持下,各银行围绕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积极采取行动,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倾斜力度,县域农信社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积极调整其发展战略,同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探索市场定位和具有自身特色服务模式的小微企业服务格局。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县域农信社的小微企业贷款准入条件更宽松、手续更简化,面临的风险也更多,若风险防控不当,很可能造成资产流失,失去客户的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县域农信社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方面既要“强力度”,更要“防风险”。
一、县域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各地农信社大胆开拓创新,及时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2年5月,全省农合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57万户,余额23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4亿元,增长5.2%;成立了20家小企业专营中心,累计发放贷款211亿元,受惠小微企业达9000多家,其中6成以上发放的是免抵押贷款[1],在规模和比重上不断加大了对县域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当然,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不仅体现在贷款规模的增加上,更加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为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0年广东省联社就率先在全国农信系统创立了小企业信贷服务统一品牌“金摇篮”,且相继推出珠江平安卡、代理保险、“银银自助转帐”等多种中间业务。为积极探索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广东省以“经营专业化、管理精细化、品牌特色化”为核心指导思想,于20103月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启动了信贷创新“三个十”工程[2]专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
县域农信社在支持小微企业的道路上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却也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提出了要求,要求各级监管机构应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执行差异化的考核标准。银监会有关人士表示,经过几年来的统计,小微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比一般的贷款要高,一般来说,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例比一般贷款高出将近1倍,500万以下的微小贷款比全部其他企业贷款甚至高出5倍左右。而县域农信社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更高,一些地方甚至在10%以上徘徊。
二、县域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中遇到的风险
(一)农信社自身存在的风险。一方面是激烈的外部竞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市场,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以贷款中介公司为主的金融服务群体也悄然兴起,这些公司通过高利率、高风险,开展抵押贷款中介服务,对农信社传统业务形成了极大的冲击,竞争风险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农信社正处在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行业管理、内控自律环节还较为薄弱,信贷管理也较为粗放,加之少数村镇网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制度没有被充分的利用。
(二)小微企业方面存在的风险。一是信用风险。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利用各种方法逃、废、赖债务,极易形成信用风险,老板“跑路”了’的情况在各地都时有发生。二是经营风险。虽然一部分老字号的小微企业经营数十年了,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成为农信社的优良客户,但在使用贷款进行新业务拓展时,部分企业却因为投资不当或是贷款用途转移引起资金链断裂,造成了农信社的损失;而在当前经济趋缓的形势下,许多新发展的小微企业客户,本身资本少、经济实力不足,管理和经营的经验缺失,又没有经营风险分散机制,加上急需银行贷款支持发展,造成借贷资金运用挪用到固定资产等投资领域,加剧银行贷款到期收回的难度。
(三)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一是抵押担保不到位。传统的信贷管理方式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存在漏洞,容易造成抵押担保不到位。虽然国家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获得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二是存在道德风险。个别工作人员与本地小微企业间存在关联、暗箱操作的形为,有意无意地掩盖信贷风险,致使信贷风险反映失真;同时少数企业对于信贷信用轻视,重贷轻还,严重威胁农信社信贷资金安全。
三、防范小微金融业务风险的建议
针对上述小微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县域农信社作为对其支持力度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风险。
(一)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业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强信贷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强化信贷人员规范意识宣传和教育建立健全审贷分离制度,严格贷款操作程序,坚决执行贷款原则,使信贷人员在环境、舆论、制度等方面受到约束,不仅能充分认识和正确执行既定的规则,而且能积极地发展和完善合理的规则,为农信社潜在的道德风险和人为风险加上一把“安全锁”。只有人人都具备了这种高度自觉的职业规范意识,才能有助于正确合理地运用、管好信贷资金,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二)规范信贷调查、操作各个环节。小微企业最大的经营特点就是灵活性强,因此在发放贷款时要注重全面性,严格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操作。严格审查抵押担保手续,做到情况真实、数字准确、责任明确,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贷审会要充分发挥审贷职责,各成员须实事求是地发表意见,决不能只看领导的眼色,对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手续不全的坚决拒批,坚决杜绝人情放款和行政意见放款;对于贷后检查要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贷款用途的监管,信贷员要勤跟踪监督,密切关注小微企业资金运用流向,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并进行有效预警、甚至强制回收贷款,确保农信社资金的安全。
(三)注重多角度关注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普遍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因此,要特别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防范其信贷风险。一是要把握小微企业产业分布特点。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但要有量,还要在质的方面不断强化。日常工作中,信贷人员要密切关注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准确把握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与行业地位,选择“符合产业政策、经营业绩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小微企业重点扶持。二是要密切关注企业动态。不仅要关注小微企业市场风险,还要加大对企业法人道德风险的关注,防止企业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转移贷款资产;要加强企业资金链分析,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变化,确保还款来源的稳定性。
(四)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的信用大环境。一是积极发挥优质小微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农信社可以根据小微企业诚信度、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状况、成长性以及银企合作情况等指标,对小微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选出优质的小微企业,并将他们列入提供更优质、差别化的服务的对象这中,激励他们做的更好,也带动其他小微企业积极改进;二是充分利用申请机构信用代码工作的开展,收集掌握全县内违约客户信息,将其列入“黑名单”;三是紧紧抓住“三打两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之机,做好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观念,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倩蔚.粤农合机构助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http://epaper.
nfdaily.cn/html/2012-06/20/content_7095429.htm.
[2]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2).
[3]王兵.论中小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4]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黄倩蔚,粤农合机构助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南方日报,2012.6.20.
[2]“三个十”工程即以成立10家小企业专营中心、10家“三农”贷款专营中心、开发推广10大信贷拳头产品为龙头,有效带动信贷机制、产品的全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