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价格营销,获取眼球经济


       今日发改委对电商大玩三国杀游戏,涉嫌价格欺诈进行了认定,并施以处罚。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

       此前笔者对于京东和苏宁线上价格之争,提出的观点是赚取眼球经济的营销而已,今天来看,算是猜中了。

       对于电商京东,苏宁,以及后来介入的国美,其自有品牌定位和营销线路。选择火热的8月,玩一把品牌秀,并且取得成功,这反映出其背后的营销人在玩时下流行的恶搞营销手法。从刘强东微博对苏宁的捉对进攻开始,到李斌的及时奉陪到底的回应,以及吵吵闹闹中的几天没有可比性的产品价格促销,到国家发改委的介入,热度时间持续近一个月。呵呵,一个月的时间,三大企业不仅完成了一定数量的产品额度销售,并且赚足了眼球,来自央视财经,央视新闻等等媒体免费的关注、分析,京东、苏宁和国美赚取到的岂止是一点钞票就了事。简直叫做财色双收。这个色,就是眼球了。发改委的那点可怜的罚单,就算是付出一点小广告费吧。

      恶搞营销,是新媒体出现之后,营销人喜欢玩的一种手法。此外还有病毒营销。这些手法,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手段。这代表着一种另类营销。此是后话。本次京东也好,苏宁也罢,虽然最后落得一个价格欺诈的恶名,但是利弊得失之间,无疑利与得多于弊与失。京东强化了电商中价格杀手的品牌定位,这是后起之秀必须要做到的一个品牌营销线路。电子商务本身就是依托价格手段对传统商务的颠覆,因此价格手段的运用并不会跟产品质量不好挂上钩。这一点很妙。这也是刘强东能够依托价格手段进行品牌营销的关键点。大家以为刘强东在烧钱,在做不盈利的事情,恐怕背后的故事和版本不是这样。他要的是市场的垄断份额。有了这个份额,他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一定是降低成本,实现稳定赢利。当然,如何降低成本,手段多得很。仓储物流体系的建立和优化,人员的优化,营销投入的优化等等都是可以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方式。此外,市场份额的增大,还可以得到厂家的返点。一降,一升,其背后的赢利逻辑无容置疑。

      那么苏宁呢?他得到了什么?他得到的是一个符号。就是让世人知道了【苏宁易购】。这也是一个妙招。苏宁的实体店走的是价廉物美的品牌线路。但是,强大的品牌线路固化了苏宁跻身于实体店的形象内涵。苏宁要告诉网购者,我们也有电商。我们的电商叫做苏宁易购。我们一样可以跟京东玩产品,玩价格。这就是苏宁的策略。借助京东在电商中的影响力,重构苏宁品牌。

      电子商务,依然是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的一个渠道而已。这个渠道,传统实体店理所当然都在抢占。即便是分散型的淘宝,真正做大做强起来的,几乎都是后进入的实体店铺。电子商务不可能取代实体店铺。因此,未来的竞争格局是,强大的实体店铺进入网购市场。当然,其需要整合的资源非常多。尤其是同质产品在价格端的整合。这一点,无论是苏宁,还是国美,都面临挑战。

      线上与线下的整合,优势如何还需要时日观察。但是,对于老百姓而言,享受更低的信息对称下的优质产品和优质价格的时代已经来临。感谢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的实惠。我们的未来生活成本会越来越低,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京东、苏宁和国美,恶搞之后,面对的将是资源整合策略。真正的博弈,还在后头。最后的赢家,是比拼物流成本,比拼服务成本。电商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市场,而是服务。如何取得消费者持续而稳定的信赖,需要服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