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画卷——参观“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有感


   一九九九岁末的一个下午,我走进庄严、肃穆的“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展厅。在这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汇集了全国美术家、书法家及老革命家、英烈亲属创作的近三百幅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烈的精神风貌。

 
  正气磅礴壮山河
 
  展品中,包括建国以来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艺术精品,有的是镇馆之宝,如油画<<开国大典>>、<<决战前夕>>、<<攻占总统府>>、<<八女投江>>等国内外知名作品。著名艺术家李可染、关山月、董希文、王朝文、黄胄、高虹、何孔德、罗工柳、靳尚谊、王盛烈、启功、沈鹏、赖少奇、王遐举等都有作品参展。有的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了巨幅大画。如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盛烈等人创作的国画<<英烈千秋>>,长12米,高3·5米,描绘了本世纪最著名的英烈人物约百人的形象,栩栩如生,气势恢宏。面对这些为民族解放、为振兴中华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缅怀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学习和领会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纪念中华英烈题词,越发感到在世纪之交、新千年即将来临的时刻,举办这次艺术大展的良苦用心和重大意义。
 
  我慢步来到<<八女投江>>这幅著名的国画前,八位女英雄义薄云天、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使我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故事发生在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队西进,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与日伪军遭遇,。她们为掩护部队突围,主动吸引敌人火力,战至弹尽,毅然走下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画面展示的是:她们掩护部队突围之后,面对即将扑上来的凶恶敌人,两位女战士用仅剩下的几发子弹且战且走,另两名女战士抬着一位伤员吃力地向山下挪动,走在最前面的那位女战士,怀抱两支步枪,在两名荷枪女战士的搀扶下,义老返顾地奔向滔滔洪流─最令人感动的是两位负责掩护的女战士的眼神,她们明知道自己不是掩护着战友转移求生,而是掩护着战友去死!可她们的眼神却仍然是那样的沉着、镇定,那样的全神贯注,把对同志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全都集中在将要射出的子弹里。因为她们懂得,自己所掩护的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人民子弟兵的声誉和中国人的尊严!看到这里,我强忍多时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流淌下来,我不是为她们的牺牲而难过,是为她们这种“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的坚贞气节而自豪!这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这八位女英雄的名字:冷云、胡秀芝、杨贵珍、胡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敬爱的姐妹们,你们安息吧,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你们!
 
  画家楚予一席谈
 
  话题再回到本文总标题上来,即这次大展为什么能对我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力?我带着这一问题访问了巨幅油画<<淮海大战>>的作者之一魏楚予同志。
 
  他首先向我介绍了<<淮海大战>>的创作经过。他说,创作这幅画的最初依据,是一张解放军押着俘虏,撤出淮海战场的照片。画面上无序地摆放着几门大炮,在弥漫上空的滚滚硝烟下,一队长长的国民党俘虏兵,在解放军战士的押送下,没精打彩地撤出淮海战场。在此基础上,我和陈其、赵光涛、陈坚同志,集思广益,数易其稿,但始终未获通过。一位亲身参加过淮海战役的领导同志向我们指出,这幅画不成功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从战略的高度,画出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宏伟气势。于是我们又重访淮海战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而后将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提炼,从中找出最典型、最具概括力、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再进行加工创作,由生活到典型,将现实美变为艺术美。他说,这次展出的许多艺术精品,如<<开国大典>>、<<攻占总统府>>等等,都是本着这一典型化原则创作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实际生话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因而也就更能感染人,打动人,对人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
 
  听了楚予同志的介绍,使我进一步明白了,这次大展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使人能产生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党,就在于他们是满怀革命激情办展览,在“艺术”二字上做文章,真正做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想起了小平同志的一段话
 
  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讲过这样一段话:“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参观这次艺术大展,使我对这段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为这次艺术大展提供佳作、精品的艺术家,有不少是带着满身泥士和硝烟向我们走来的,有的还曾是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或坐过敌人的监牢,他们是以革命者的襟怀和满腔的革命激情,来讴歌人民的革命事业,讴歌为民族解放和中华振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尊重和赞扬!
 
  展品中还有英烈后裔亲属的作品,如叶挺、黄兴、李克农、邹韬奋、闻一多等人的后裔、亲属都为展览提供了作品。民主革命先驱黄兴的孙子黄绍强,为纪念黄兴诞辰125周年,创作了国画<<黄兴>>,从美国寄来参展;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鹏创作了纪念闻一多的油画<<红烛颂>>;李克农去世后,董必武同志曾写悼诗,李克农的儿子李伦把这首诗提供出来参展。展览中有著名画家罗工柳创作的<<马本斋的母亲>>,马本斋入党介绍人、原空军副政委刘世昌写了怀念马本斋的书法参展。这也是这次大展的一个特色。
 
  我相信,通过这次大展,对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浩然正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2000年1月 8 日,在“中华百年英烈颂艺术大展”组委会和部分作者、参观者座谈会上的发言。座谈会由原军委办公厅主任程建宁主持,总政原秘书长李伟,著名画家赵华胜、李天祥、王盛烈、魏楚予,以及玻璃雕刻艺术家吴子熊等参加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