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段冷笑话,有人将清华大学的校训改为——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这笑不起来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北京的空气污染的确令人堪忧,出门必须得戴着厚厚的口罩。其实不仅仅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广西等大范围地方,都遭遇了雾霾天气带来的严重影响。
据1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位于中国(分别是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而在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同时,在PM2.5监测方面,有不少城市数据“爆表”超过300,也即重度污染。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遭受雾霾的围困,2011年年底时弥漫大半个国土的雾霾,至今仍让公众记忆犹新。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刺激着人们的大脑,不禁想问:中国的大气污染几时能休?
多地测量爆表
北京上空“脸色”从本月11日开始变得阴沉,尤其在夜间雾愈来愈浓,北京市气象台于当日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0米。在12日对北京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处的PM2.5监测中,实时浓度甚至突破900。
四川省气象台也在11日发布第5号大雾橙色预警,部分地方能见度小于200米,成都主城区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微污染。而江西在12日遭遇了新年以来最大的浓雾袭击,多个县市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大雾,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
在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空气质量除承德为“重度污染”、张家口为“优”外,其余9城市均为“严重污染”,其中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的空气质量指数甚至“爆表”,数值已达到或超过 500的测量上限,首要污染物多为PM2.5、PM10。
湖北武汉市在城区有9个监测点,11日空气质量指数均在200以上,部分监测点10日的空气质量指数一度超过300,创下新年来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纪录。据天津市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17个监测站点中有16个监测点在300以上,属“重度污染”。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沙至湘潭路段上,13日的早上8点到下午5点的9个小时内,连续发生40多起交通事故;北京、济南、石家庄、南宁等城市各大医院里,呼吸内科、过敏源测试科等接诊人数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飙升了7至8倍。
谁是污染祸首
如此严重的污染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显然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所累积的恶果。GDP数字有多虚高,PM2.5数字就有多高。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污染源排放量大,是污染的祸首。
在中国,把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才能满足适合户外活动的“三级天”要求,但在“十一五”末期较“十五”末期减排二氧化硫超过10%之后,每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依然会达到2200多万吨,而其他污染物也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的排放水平,如何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呢?
再具体到PM2.5,中国大型城市严重超标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随风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大兴土木,导致城区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
而以上这些污染物很大部分来自于工业点源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一方面,大部分二氧化硫排放均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大约占二氧化硫总排放的85%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包括PM2.5等多种污染物,机动车尾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
但要治理大气污染,就会涉及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因此在短期内针对“重污染”天气而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无济于事,甚至在近十年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都未得到明显改善。目前,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
政府应对乏力
面对雾霾,民众的应对尚属理性,并没有习惯性地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将问题都推给政府和他人,而是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如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直接伤害着自己的肺。这种反思下,很多人都在雾霾天中停驶汽车,倡导低碳生活,应对环境危机。
相比公众的自省和成长,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一次雾霾危机中反倒应对乏力,预警不足、反应滞后、服务缺位,让公众在被雾霾包围下的憋闷中又添了一层“堵”,比“爆表”的PM2.5数字更让公众喘不过气来。
更让人无法原谅的是,政府并未以让舆论和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去努力治理雾霾问题,并没有让公众看到政府的努力。他们没有向公众通报此次雾霾天气的成因,提供的警示和服务也严重滞后。而这种恶劣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学校怎么办、公共交通应如何作为、是否应采取人工降雨等等,政府对此似乎并无准备。
回过头来看看曾经的“雾都”伦敦。在1952年那场大雾之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出台了《清洁空气法》等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并对各种废气排放严格约束、明确处罚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严惩不达标地区等,如此便成功地摆脱了污染。
可面对这一次可怕的雾霾,中国的政府部门作了哪些努力呢?
如何防控污染
总体而言,中国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比中小城市严重得多,主要集中在100万至200万人口的城市。而中国局部地区,污染物相互作用,并与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叠加,随着烟雾、阴霾、酸雨的频率发生,形成了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
如此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强度,带来了多少环境历史欠账,即使能熬过这几天,来年还会遇到这种类似天气,因此防控空气污染迫在眉睫。而事实上,除了媒体大肆报道的PM 2.5之外,其他大气污染物也是超标的。PM 2.5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他大气污染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而二次生成的,也即只治理PM 2.5,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那么,怎样做才是可行的呢?
在中国,当前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未来五到十年有望持平,但如果在西部地区建设北京、上海那样的特大型城市,将重蹈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的覆辙。如此,可发展“关中—天水”“成渝”“北部湾”三大城市群,然后在大型城市周边建设若干个小城市,周边再点缀若干个小城镇,既看突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瓶颈,也可解决环境问题。
而顶层设计层面的大气污染“治本之策”也需要尽快提出。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需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物排放源防治的水平跟得上其进度;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必须充分介入到工程审批、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的全过程,不能只是生态修复和事故处置的“消防队”,这样既节约了财政资金,又能防控大气污染。
“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这是中国很多城市都喜爱的宣传标语,但现实的大气污染却给了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这是光说不做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今的恶果就是历史的旧账。任何时候,违背自然规律的路都是不通的,这是中国上下应当警醒的。未来的天还会是蓝的吗?唯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