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延伸开来


怎么打广告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告其实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商品交易就会有品牌,有了品牌就会有广告,为了使得品牌更响亮,让更多人的知道就要打广告,打广告更多的来自推销,告诉人们他们的是什么产品,让人们去知道它。

人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确实,在买方市场时代,激烈竞争环境下,如果不主动打出广告,博得人们的眼球和心理,要后来居上会很难,因此把握先机很重要。同时,为了让人们接受你的产品、你的策划、你的创意也要打广告,这就是推销自己。

打广告是经济活动,本身便有成败之说。郎咸平强调广告要唤起消费者的精神追求,不仅仅强调它的功能和性能,如果一款产品不能具备消费者的社会定位问题就丧失了产品的大半功效。他批判国内广告不能深刻把握这点内涵,因此比较失败。

在实用主义主导的社会,在人们普遍精神贫乏的社会,如果广告唤起消费者的什么精神追求确属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为什么国外产品、国外产品的广告就会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其实这本身不仅仅是广告精神号召力的问题,而是人们普遍缺乏信任的问题,国内产品不可信本身就是对国际竞争者最好的广告,国外产品特别是欧美产品就是最大的品牌,就是最好的广告。

物美价廉是消费者最满意的追求,但是价廉的往往是人们信不过的。假冒伪劣横行于世,为了放心,越是廉价越要避而远之;为了这些问题,人们自然去发掘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也为了这个问题,厂商自己把功能和性能作为卖点。

因为功能和性能成为广告的主要因素,又哪来什么精神因素呢。经济活动、广告没有什么精神因素存在,人们唯经济利益考量,使得人们的精神更加贫瘠,使得人们的创意更加难以出现,使得我们的产品、产业更加没有竞争力,广告成为一款没有内涵、偏重技巧的假大空复制品。

借助他人打广告,借助他人的广告为自己做广告是肯德基与麦当劳演绎的经典,然而我们精神贫乏的世界又无疑是为国际竞争者打的最好的广告。不过,这种现象在我们社会又屡见不鲜,最近一些人批评李承鹏借助封口为自己打广告,即使不是这样去批评,其实也是既定事实。在人们普遍精神贫乏的时候,一旦出现稍有异见的观点或者出现反对的势力,便足以拥有原子弹的爆发力,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

有那么多热心读者去排队参与签售,这些人是不是追求李先生所寄予希望的东西呢,大概会有,但人们精神世界的重新架构是社会交往方式所产生的,读读书、会会神暂时摆脱精神贫乏的痛苦而无法这种精神动力用于参与社会建设,则更多的趋向遗忘和无奈。

功利性很强的社会,人们会漠视规范,但规范承载正向的导向。人们对各行各业、社会各个角落存在的规范契约视若无睹,便把任何可以产生精神构建的机会给抹杀了。去体现某些精神、引导人们价值观的广告又怎会生存呢。

而正在这样的情况,抑制了人们的创意思维,只在技艺、技巧、功能层面进行低级的复制与重复。当然正是人们缺乏在精神世界的自我定位,任何异议或者圈子内的意见非常容易产生运动式的反应,而广告也只能从这点中去寻找定位。

当一种商品缺乏的时候,便接连不断产生其他商品的缺乏;当人们精神贫乏的时候,便会产生更大的贫乏。当人们身体虚弱的时候,各种疾病会接连发生;当人们精神贫乏的时候,错误的、低级的意见远比正确的、高级的意见更有说服力,谬论便如病毒一般蔓延开去。而且更为显然的是,当我们失去一种精神或者毁坏一种物品之后,再很难恢复。

在我们当下谈广告如何正确发展的时候,其实现实处境很难做到了。很多人认识到现在社会缺乏很多真正需要的东西,但是无可奈何,人们互相指责但又身不由已,在社会交往之间能触发正面引导的精神因素被抑制,徘徊在各自的意识之中。商品无法启发人们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公平无法衡量,契约与秩序无法完成。经济活动当中,远比商品本身更宝贵的东西因此无法产生出来。

过剩的产能、粗糙的工艺、低劣的创造又在不断侵蚀所剩的在经济活动中远比商品本身更宝贵的东西,正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人们无原则放弃规约、放弃精神价值所造成的。我们的广告业也就是在这种经济活动中发展,也正在为这种经济活动产生的商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