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大国,一旦一个产业受扶持,就意味着各地政府都在扶持这个产业的企业,而且各地的政策会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需求市场有限,因此政府的扶持政策最后全变成了厂家在价格上的优惠,变成了产品的价格战。
杭州河坊街近年来热闹非凡, 当地政府在这里建了条民俗步行一条街,每天的游客数以万计。整条街卖的东西都十分稀奇古怪,比如说电影出现之前的“拉洋片”,这里也有人做。所谓“拉洋片”,就是把一串动作联在一起的画片,通过背景光线快速拉过,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在看片人看来就成了类似电影的效果。这东西本来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已经消失,但在这条街上,偏有人把这些古旧东西翻出来,利用游客的好奇心理,生意还挺好的。
河坊街的热闹,与当地政府在西湖的旅游策略有关。早些年,杭州政府率先取消了所谓湖边公园的收费,还湖于民。使得西湖作为国内一个知名景点,因为不收费而在国内鹤立鸡群。游客出游一地,大多有开支预算。既然门票不收了,就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好感,因此反倒愿意多花一些钱。而河坊街上大量古旧东西迎合了游客的猎奇心理,这里能看到很多现在商场里见不到的东西,把相当一部分游客吸引了过来,所以生意才很火。
但好事总会做到过犹不及的程度。因为河坊街很火,所以政府下决心再接再厉,在河坊街边上开出一条中华美食街。建了一批型式很不错的仿古建筑,引进了国内很大一批中华老字号食肆,我很心仪的像西安饭庄、南京永和园、云南建新园,都在其中。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政府扶持产业的案例,在国内也很常见。说实在的,从吃饭到电子商务、汽车制造、光伏、高新技术。这样的案例在各地举不胜举。
就单个商家而言,有政府扶持,看起来确是好事。与所有的受扶持产业一样,中华美食园看起来所处的环境不错,这地方处于河坊街的一个出口,大批游客逛完了河坊街,很自然地就走到美食园里来,美食园所处的这条街除了这些名店之外,还有一大批摊档,大量个体的摊主们也在叫卖美食,生意也挺好的。
这个情况,与很多受扶持产业也是一样的。比如汽车,地方政府招商的条件常常非常慷慨。我去西安,就发现本地的出租车全用的是比亚迪的车,而在杭州,本地的媒体几乎都是阿里巴巴的免费“人肉喇叭”。
但差不多在半年前,美食街上有几家店看起来就不行了,像南京的永和园、上海的沈大成。店里没什么生意,伙计们看上去也死气沉沉的。接下来,就开始打官司了。最近的当地报纸上说,美食园的几家店把政府告上了法庭,要退还房租、让政府承担装修费用。
好好的店,为什么会在美食街上就不行了呢?因为政府做事,其实是比较粗放的。它来做中华美食园,其本身的目标是把整条街做起来,而不是让每个商家的生意都好起来。
真让这几家餐饮大企业的杭州分店难做下去的,有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就是它们门口的小摊档,这些摊档的成本低,卫生标准也低,所以从价格上比后面的大店要有竞争力得多。
粗放的管理,在很多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案例里都有。就拿本地采购的事情来说吧,很多政府都用这个来诱惑商家投资。但这些条件,其实都含着陷阱。以用出租车采购来吸引汽车厂投资为例。看起来这条件不错,可是一个城市的出租车采购量能满足汽车厂多少产能?更为重要的是,汽车厂是由人组成的。这样的采购,在给企业带来现金的同时,会不会带来不公平?更麻烦在于,比如像西安的出租车强制采购比亚迪,会给比亚迪汽车在西安普通人的心目中留下什么印象?相对于广大的买车人而言,出租车上的官商勾结,会不会让像我这样的客人心生反感,把比亚迪从买车目录上取消掉?
还说回美食街这个案例。因为有了门前摊档,大店的生意其实就很危险。因为生意是要靠人气的,客人们倾向于小摊档,伙伴们当然就没了心劲儿。而更为糟糕的是本地政府管理者是靠出租房屋来坐地收钱的,但在设计这些大店的房屋时,却把它设计成了以宴请为主要方向的豪华装修。一家千把平米的酒楼,容客率我看不到三百人,光顾着好看,有很多空间都浪费了。
这就使得很多大店的成本又上升了一层。很明白的是,政府既然要参与经济,就一定会把自己的意图加入进来。对于大店的招商,政府要的一是它们的名,二是要它们为整条街的美观和“档次”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冲冲而来的大店们,其实是掉进了一个政府对市场不了解不熟悉的陷阱。当然,这也怪大店经理们自己,对于市场的真实风险考虑,当然应该在他们的责任范围内的。
美食街的案例虽然按政府的分法,属于“传统产业”,不过,这两年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频出,其理相同。彩电行业有个说法,说卖一台电视只挣五十块,做彩电的真命苦。其实不是命苦,而恰恰是因为彩电当时也是受扶持产业的缘故。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是个大国,一旦一个产业受扶持,就意味着各地政府都在扶持这个产业的企业,而且各地的政策会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需求市场有限,因此政府的扶持政策最后全变成了厂家在价格上的优惠,变成了产品的价格战。
这种结果,当然就会是,卖台彩电只挣五十块了。
政府的“饭”不好吃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