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承载着上海的未来


  简朴、简约、简短; 新会风、新气象、新征程。前天和昨天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在市民的关注中开幕。

  今年是上海两会的“大年”,除产生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之外,还将产生第十二届市政协和第十四届市人大领导班子。今年既是上海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亦是上海“十二五”规划施行的“中场”之年,二者承前启后,互为倚重,甚为关键。

  如果说,上一届市政府前三年的工作重心,是围绕举办世博会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展开,那么上届政府后两年的施政,则侧重于上海的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

  过去五年,上海经济总量增幅8.8%,这一数字看似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中不够好看,但考虑到结构调整过程中成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房地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7.7%下降至去年的5.4%这样的现实,人们当能体味上海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阵痛、不易和决绝。

  2010年以及随后两年,上海经济增幅连续三年在国内各省区市中排名垫后。去年,上海经济增幅7.5%,比国内平均经济增幅还低0.3个百分点。但上海人在着急的同时,也看到了转型升级带来的晨曦初露。

  上海去年的经济产出中,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六成。在去年7.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中,有6.2个百分点由第三产业拉动。这说明,与国际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经济正在上海蓬勃发展。这必将为上海未来实现健康的经济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在第三产业内部,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持续萎靡的背景下,上海去年的金融服务业增速在全国和全球均位列第一。上海去年的计算机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现代服务业门类的年度增幅均超过GDP增幅一倍以上或接近一倍。这意味着上海致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已在多个领域获得实质性突破。

  正是果断淘汰了一批与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产业,才有今天上海经济在总体依然困难的情势下,开始呈现出诸多给人带来希望的亮点。现在回头看,“十二五”前两年(2011-201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果断致力于上海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政策,方向正确、为时未晚。

  昨天开幕的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把“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作为新一届政府今年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和最终落脚点。这既是对上届政府已启动的转型升级任务的传承与深化,亦是对市情、社情急剧变化条件下民众期待“美好生活”的必须回应。

  调结构最为不易,本质为转变发展方式,其难点是易出现反复和徘徊。务必不左顾右盼,不瞻前顾后,不退缩游移,不因暂时牺牲发展速度而困惑,不因兄弟省区市的发展指标和发展实绩走在上海前面而焦虑,而必须以淡定客观的心态看到,上海的市情与兄弟省区市的省情、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惟如此,上海经济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才能走得从容不迫。

  抓改革最为迫切。政府改革以管理精细化为特质,是上海的鲜明特色。眼下兄弟省区市皆在召开年度两会,都将深化改革的重点指向政府自身,譬如浙江两会提出,要“创建全国审批最少的省份”。我们认为,上海应响亮提出,创建全国政府服务最为细腻、政府运作最具透明、施政风格最为亲民的城市。

  惠民生最受市民期待。从公交出行、清新空气、看病就医、敬老养老、住房保障、增加工薪、就业创业、食品安全到社会公平,几乎所有大小民生事项,政府的努力与市民的期待之间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也都因财力有限而面临着谁先谁后的艰难排序。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有赖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今年的上海两会,能开成鼓气、鼓劲和统一意志、明确方向的大会,力求使上海未来五年的美好前景能在今年有一个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