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乏力 雾霾成因难产
十问国内多地雾霾:机动车为最主要污染源
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这一次的重污染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尚无权威的报告和分析,但显然,肯定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所累积的恶果。GDP数字有多虚高,今天的PM2.5数字就有多高。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
面对雾霾,民众的应对尚属理性,并没有习惯性地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将问题都推给别人,推给政府,而是反思自身的高碳生活对环境的破坏作为。此次雾霾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和机动车尾气,PM2.5爆表,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们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伤害着我们自己的肺。这种反思下,很多人都在雾霾天中停驶汽车,倡导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应对环境危机。
相比公众在重污染天气中的自省和成长,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一次雾霾危机中的预警不足、反应滞后、服务缺位让公众在被雾霾包围下的憋闷中又添了一层“堵”。比“爆表”的PM2.5数字更让公众喘不过气来的,是政府部门应对雾霾上的少作为。
雾霾笼罩中国一些城市已有两天多了,虽在及时披露有关信息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可至今还没有政府部门向公众通报此次雾霾天气的成因,政府部门提供的警示和服务也严重滞后。据报道,这种恶劣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就到工作日了,学校应不应该停课,公共交通应该如何作为?是否应采取人工降雨缓解污染,政府对此似乎并无准备。
更让人无法原谅的是,政府并未以让舆论和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去努力治理雾霾问题,并没有让公众看到政府的努力。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遭受雾霾的围困了,2011年年底时弥漫大半个中国的雾霾,至今仍让公众记忆犹新。雾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雾霾问题?雾霾天来临时政府该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加以应对?可从这几天的应对看,政府部门与以前相比仍没有长进,没有经验,没有服务,缺乏应对准备。
面对雾霭,公众应从改变自我开始
岳中云:空气治理 自转变生活方式始
每逢空气污染、水不干净,总是想起儿时故乡的田园生活。袅袅炊烟在绿树蓝天掩映下是一种生活的气息,小河浣洗在笑语欢歌声中是一种生活的情调。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讨生活,从空气呼吸,又向空气排污,从小河饮水,又在河水中涤污。这种原初状态的自然生活之所以充满了自由惬意之美,就在于大自然具有净化能力,这种能力完全能够承载山民们的排污行为。
从本质上言,城市生活遭遇雾霾、污水之困,还是与人们这种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城市不比乡野,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水、那么密的树、那么广的庄稼、那么少的人。一边是人口几何级数的增长,一边是大自然自净能力的缺失,这一“剪刀差”的结果,怎么会不出现让人忧心的局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并没有适应高人口密度、低自净能力的城市环境,还在沿用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习惯与方式。一个人、一家企业排污,怎么污染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都不会大,然而,在一个动辄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里,如果大家都这么肆意、追求自由惬意,不受约束、不讲公德,城市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与“美好”有缘?
数千万人共同生活在这么逼仄的城市空间里,真的不可以既从空气里呼吸又恣意向空气中排污,真的不可以只要求别人讲文明守规范而自己是例外。“从我做起”“从点滴累积”,也许比所有指责和埋怨都更有建设性,都更是一份“增量”。因为如果不这样,都希望别人首先开始做,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从中受害。空气污染,不分贫富贵贱,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年,有关疾病的急剧增多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各项致污源中,企业的排污首当其冲,数百万辆机动车的排污亦可能等量齐观。空气治理,政府监管力与动员力则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变量。因之,如果企业只要效益不要空气、水,严治甚至取缔就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如果每个人能够坚持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这点滴行动就是最美的城市文明。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则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新闻联播头条聚焦雾霾: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
面对头顶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提醒居民减少户外活动,督促施工单位控制扬尘,强制机关单位停驶部分公务用车……北京等地启动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力争将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然而这些事后的末端处置,难以替代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
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避免吸入更多的化学成分。也最好不好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
近些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但是这一成绩远不足以令人乐观。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再次警醒我们: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向前,工业化、城镇化还将持续,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空气污染防治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作为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一定要注重环保,借助专业的第三方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降低成本、能耗与污染,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