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君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有各种不同的活法。
有的企业只做代加工,没什么核心竞争力,主要靠代加工赚取的微薄利润维持企业的运营。
此类企业的一个特点是“人海”战术,人多、靠员工加班加点取胜。有的企业机器24小时轮轴转,员工三班倒,尤其是在行业旺季的时候,老板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遗漏任何一笔订单。
这类企业中也有做的很大的,但更多的是微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在珠三角,特别是广东东莞尤其多。
多年前我曾在广东工作过,在东莞也待了一、两年,这期间接触过不少此类微小型代加工企业。
有的企业二、三百人,有的企业只有几十人;有的企业厂房整齐明亮,有的企业只是在一间简陋的仓库里将机器一字排开工人们就开始干活了。
这些微小企业都谈不少什么规范化管理,或者说没什么管理,老板的亲戚掌管着企业里所有的重要环节,他们信奉“肥水不留外人田”。
在这些企业里,基本不谈什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之类“务虚”的东西,老板和员工之间就是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员工出了纰漏就扣钱,没什么二话可说。
老板对员工的管理是喝令式的,员工们像奴才一样的工作,他们看在钱的份上每天没日没夜的加班。在不少企业里,甚至连员工上厕所的次数和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若违反那是要扣钱的。
倘若车间有主管的话,也多半谈不上什么管理方式,管理风格,他们更类似工地上的包工头,老板的“监工”,他们的重要职责就是监督员工干活,看看谁在偷懒,或者谁的活干的不行。
这些“监工”们在员工面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对员工的管理简单粗暴,很多情况下甚至都缺乏对员工必要的尊重。
这类小型工厂的员工多半来自偏远的农村,没读过多少书,也没见过什么市面,胆子小,懦弱,在车间“监工”的淫威下,只得老老实实的低头干活。
每年到了农历春节的时候,东莞很多小型工厂都闹员工荒。
中国人向来很看重农历新年,特别是对于这些农村来的孩子,有钱没钱都要回老家过年。
此时是那些工厂小老板们最紧张的时刻,纷纷对员工许诺高额的工资、加班费,试图让他们留下,但大多数情况下老板们都是白费功夫。
一个是这类企业平时就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老板此时表现出的各种“关爱”,在员工眼里显然都是作秀,他们知道老板无非就是想让他们留下来干活。
这些诱惑,岂能挡得住他们归乡的脚步?
农历新年过后,来年开春时,这些昔日的员工有的嫌工厂干活累,干脆待在老家不出来了,即使有的再出来,也多半会重新找工作。
此时他们已算得上是熟练工人了,他们要换家工厂,一个是图新鲜,再一个是顺便涨涨“身价”,即使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多100元,加班费每件多5毛钱,他们都相当在意。
对于这些工人来说,哪管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也不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他们觉得终归是要回老家的,出来干活就是看的一个字,“钱”。
谁给钱多跟着谁干。
因此,在东莞那些小型代加工企业,员工流动率是非常之大的。
今年招来了人,好不容易能干活了,农历春节前就都跑光了,过完年后又得大张旗鼓的重新招人。
对于这些代加工的微型企业来说,利润本来就相当薄弱,再加上这成本不低的招聘费用,管理费用,更是让老板捉襟见肘。
面对招工难,老板们不得不咬着牙一点点的往上涨薪水。
在这些老板眼里,对于那些一线流水线工人,金钱的奖励无疑是最实在的,也是他们最看重的。再说了,这些老板们也没什么太大的抱负,他们也就是图个“钱”字,算一算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多少能有盈余这日子就可以继续了。
所以,在金钱的作用下,一拨员工走了,又一拨员工来了,来的员工继续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老板为了弥补薪水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也试着小心翼翼的向客户提高些加工价格,哪怕每单位增加一毛,对老板来说也很重要。
这就是此类微小型代加工企业的生存状态一角,对他们来说,用不着什么管理,老板和员工之间本质上只是交易。
老板做的累,员工也心猿意马,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年复一年继续这样的生活。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微小型代加工工厂不能被称作“企业”,更多的只是一个大“包工头”带着一群工人干活罢了。
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企业文化,什么企业价值观,什么以人为本,那都是没事找事。
在市场经济的某个发展阶段,此类企业尚且还能存活。
但我们知道,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不断攀升的用工成本,此类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杨柳君:有一种老板,更似“包工头”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