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短期问题困扰中国经济


 

 

  一年的时光稍纵即逝。回顾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始终都是焦点。在今年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相对复杂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起伏,从年初的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到最近的企稳回升,预计中国2012年全年经济增速将高于年初制定的7.5%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企稳反弹,而OECD中国领先指数则自10月起也稳步回升,这预示着短期内中国经济有持续改善的趋势,市场一致这种趋势有望持续至2013年上半年,增长预计将为7.8%-8%。
  然而,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的确定性与经济下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并存,经济转型的迫切性与经济增长新路径的不确定性也同在,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形势更为复杂。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存在着一系列中长期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如: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自2011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供给逐步放缓,未来中青年人口占比也会相应下降。因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低,这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打击是最大的。
  以工业带动的资本形成增速下降。目前,中国工业化率已达到47%左右,远高于美国、日本、韩国的26%、20%和28%,也高于这些国家工业化率的历史最高值,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迟早会步入后期,由此所带动的资本形成增速也将逐步放缓。
  全要素成产率持续下降。由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依靠的人口红利逐步释放殆尽,而部分行业垄断、僵化的户籍制度也阻碍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会导致市场自主运行受到干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简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难题,不外乎是原有经济增长模式所依赖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造成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这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最终指向的无疑是各方面的改革,这已形成社会的普遍意识,加之新任国家总书记习近平全段时间到深圳视察,更坚定了改革的势在必行。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然而反观短期的发展,似乎并不悲观,但其实也面临着严峻的困扰,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对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四大短期问题,即: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以及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这大多是前期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到质量与速度的平衡遗留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提到经济取得一定成绩时,归因总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经济的两大政策,但总是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重视跟踪分析和把握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并相机抉择、因时而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使政策快速转向所诱发的市场波动。
  对于以上提出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四大短期问题,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如对于企业生产经济成本上升,要求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又如对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则要求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然而这一要求在实际执行中能否与放松货币政策和增加投资的要求有效协调一致,仍是一个挑战。
  从会议的措辞来看,中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目前仍有意向松微调。就具体的政策和具体的力度而言,恐怕还得看2013年3月份财政预算的赤字安排情况。不过,也还是有所期待的。
  对于财政政策,收入方面将以“营改增”(将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房产税”、“资源税”等试点扩大为代表推进“结构性减税”;支出方面则主要是投资于农田水利和农业装备(如大兴农田水利、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铁路和地铁城铁等城市公共交通(2012年半年集中批出大量此类项目)、以及与“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市等有关的项目。 
  对于货币政策,在量的方面,明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将比今年有所增加,以体现“适当扩大”的要求,社会融资总量明年可望增加到16-17万亿左右;在价的方面,明年可能还会出现1次大约0.25%的降息;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保持基本稳定依然是总调,但实现反应出口和经济基本面的更灵活的调整可能性不大。
  同时,在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方面,预计在2013年仍困难不小。应该说,自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面临折这样的的挑战,但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近4年来,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同比升值幅度与其各类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之间都存在清晰的反向关系,即汇率高企就对应着企业较低的企业利润率,意味着直接和间接处于外贸产业链上的企业,其困难仍会持续。
  而在调整过剩产能成为工作重点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处理,中国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力度和民间投资的行业进入壁垒就可能被进一步强化。因而,要破除产能过剩,就需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化解方案,并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尤其在进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时,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
  再次回顾即将过去的2012年,中国的很多国内问题都一并爆发了,其承受住了至少最近十几年最错综和意外的考验,经济形势表现良好,国家改革事业势如破竹,这一切共同加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全球的赢家。但也要看到中国暴露出的体制性问题,如需要扩大政治民主,建立真正有效的公权力监督,保持国家的决策能力,或许这是中国真正的难点,但也是未来中国改革的最为精彩传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