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飞速增长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头一个十年,山东的经济并不算太出众,西部内陆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明显落后于同时期的河南东南部和南部——这种情况只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才逐渐改变,当然,现在更是把河南南部远远地甩在后面。那么,在这第一个十年,山东做了些什么呢?1980年代中期,山东省富有远见地把铁路从沿海地区延伸到西部内陆,在全省范围内构筑了较为完整的铁路网络,为日后山东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山东人很早就采取了沿海与内陆并举的发展模式,一开始这种模式似乎是有些拖经济的后腿,但由于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起初还是单纯的沿海拉动内陆的发展,到后来就转变为内陆与沿海经济的互动,随着地区之间差距的缩小,山东的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犹如一匹黑马,GDP迅速跃居全国首位。这绝非偶然或者巧合,对比一下广东即可明了。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先行者,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风头出尽,5个经济特区它就占了4个(海南是1988年建省),很自然地,广东的经济很快就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造就了“深圳速度”和“中国奇迹”的美名。在海南脱离广东前后,广东的经济实力可说是富可敌国,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而且这种优势领先了多年,少有对手。然而,广东的发展模式玩却是渐进式的,先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顺次梯级推进。这种思路的好处在于,投资少,见效快,可以保持沿海地区强劲的发展动力,却也造成了中部和南部是欧洲,粤北山区是非洲的局面,而且这个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地拉大。广东和山东都是人口大省,但由于广东的“短板效应”显著,它的市场容量应该小于山东,换句话说,广东更依赖于外向型经济,而山东内向型经济要占不小的比重。一旦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在事实上取消了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后,广东的经济发展相对减缓,而山东却在第三个十年里,抓住机遇,奋起直追,一举超越广东,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新的增长极。

  也许,有一点那位青年说的没错,山东比较重视自己的软实力,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深圳出现“文化沙漠”现象时,山东正埋头于基础工作;当广东出现大面积的“民工荒”仍不肯加薪时,山东却不动声色地把民工吸引过来;当广东人热衷于排斥外地人、大搞地域歧视时,山东各地发出的声音却明显要和谐得多。

  凡此种种,山东经济的腾飞有着深刻的内外原因,绝不是“山东人够兄弟”所能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