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建立统一均衡市场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融资贵蚕食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减小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如何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

  记者:融资成本和融资结构有什么关联?在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锡军:融资成本与融资结构有一定联系,但融资成本与总量关系更大。成本作为融通资金的价格,是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资金供给宽松,融资成本就下降;资金供给紧张,融资成本就会上升。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有三方面原因导致资金需求与原来相比明显增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时期,原有企业扩张带来的资金需求更大;其次,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创业,由消费者变成生产者;再次,即使居民不创业,现在居民消费与原来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住房、汽车、子女教育等很多消费领域都开展按揭,增加了资金需求。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正常资金需求外,投机性需求也加剧了资金紧张情况,这几年,投资市场活跃,投机炒作盛行,加剧了资金紧张状况。

  而与需求明显增加不同的是,资金供给则没有太大变化。储蓄率虽然无太大下降,却也没有上升。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M2增长较快,目前我国M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

  记者: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什么样的?

  赵锡军:合理的融资结构必须在统一的均衡市场中实现,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在统一的均衡市场中,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依照市场融通配置资金。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种融资市场或者说融资渠道之间分立,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民间融资市场等融资渠道分立的多重市场,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记者: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债券市场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章玉贵:债券市场融资的优点之一是发行成本低。近年来,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融资、股市融资则呈下降趋势。我国间接融资占比已经由2006年的91%下降至2012年1至10月份的84%,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由60.35%增长至89%。目前,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融资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活跃了国内直接融资市场。但间接融资占比仍然偏高,根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债券发行量会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计,间接融资未来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

  随着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必须解决“零违约”、多头监管等深层次问题。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违约机制并研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实现对债券市场发展的统一监管,防止系统性风险的上升。

  记者:如何扩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章玉贵:必须消除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公平对待中小民营资本。不可否认,某些民营中小企业确实市场信誉不佳,在缺乏坏账准备金和贷款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为避免承担风险而对民营中小企业惜贷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更应该相信,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非常珍视自己的市场信誉的。只要完善担保制度、允许银行增加坏账准备金,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民间金融发挥建设性作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未来直接融资的扩展空间应该是向债券、股票、委托贷款等融资渠道适当倾斜。

  记者:在进一步改善融资结构,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方面有何建议?

  赵锡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某个阶段资金需求量很大,下一个阶段情况则可能完全不同。但无论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绝不能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此外,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企业的融资成本问题,因为融资成本具有相对性,企业信誉好、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会下降,而相对高的融资成本是道门槛,可以挡住不合理、前景不好、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资金需求。所以,在改善融资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将资金用在那些发展前景看好,有市场、有活力的企业上。

  首先,应打通各种融资渠道,形成统一的均衡融资市场,提高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担保体系,改变中小企业融资者单兵作战、分散融资的低效率格局;再次,各地方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时要在务实上下工夫,针对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因素——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搭建好平台,为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库,推荐好的项目等。此外,要对现有融资渠道进行规范,减少不合理环节,降低不合理收费,增加透明度。(作者: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