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住房公积金闹“钱荒”,搞得大家很揪心。好不容易有了购房资格,攒够了首付,却被告知公积金账户上没钱了,如何叫人不抓狂?细究起来,公积金“钱荒”的原因很多,然而主要有三。
其一,公众对于房价上涨的高度恐慌导致公积金被过度使用。
公积金账户就像一个蓄水池,有进才有出,只有进出总额大抵相当才能保持水池平衡,如果陡然大进小出或小进大出,必然导致水患或枯竭。而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的房地产成交量持续攀升,导致公积金贷款急剧增长。以上海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面积分别同比增长56%和126%,同期共收取住房公积金299亿元,发放公积金和办理住房贷款共513亿元,“出”比“进”超出72%,不闹“钱荒”才怪。比较激烈的像济南的“挤提”风潮,最多时一天约有1500人涌向公积金大厅,那局面如同火车站一般。北京、广州、杭州、青岛等城市,公积金贷款同样供不应求。
为什么以前没有这种大规模“钱荒”的现象?事实上,2009年掀起的房价疯涨,使得当年的公积金账户也一度吃紧。2010年起中央要求各地推行限购政策后,公积金贷款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1-2012两年甚至出现全国公积金资金结余数千亿元。然而今年初房地产市场再度升温,许多城市的房价屡创新高,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宏观调控并未刹住凶猛的房价,在恐慌之下刚需族、改善族、投资族纷纷出手,抢购楼盘,利率比商贷低的公积金贷款自然成为众多买房族首选。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城市,公积金收集的增速赶不上贷款增速,致使缺口越来越大。
其二,公积金并未专款专用导致账户余额不足。住房公积金是国家强制推行的政策,既然是“住房公积金”,那就应该专款专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有的城市公积金账户被挪作他用。如上海市今年上半年从公积金账户挪作“保障房建设贷款”的高达34亿元,占上半年收取公积金总额的11%。保障房建设虽然也是为了改善低收入者的住房,但是国家应从其他渠道进行拨款,而非动用公积金账户。今天用作保障房,明天或许就会进入股市,社保基金一度进入股市发生严重亏损,公积金账户是否要拿公众血汗钱步其后尘?亏了由公众埋单,赚了则进入管理层腰包?
其三,公积金被个别官员贪污挥霍导致入不敷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负责人非法挪用公积金的案例,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例如,2012年8月,住房公积金管理员殷海兵利用在国家出资企业担任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员的职务之便,挪用职工住房公积金407万元。
以上三点原因,后两点通过制度管控可以有效解决,然而第一点却是导致公积金“钱荒”的罪魁祸首。不消除公众对房价上涨的恐慌心理,公积金“钱荒现象”难以根治。
试问,公众为什么会对房价上涨高度恐慌?答曰: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失望。与其在渺茫的等待中纠结,不如在痛苦的决断中早做房奴。
任志强今年5月出席厦门某活动时说:“这十年来我有9次说过房价会涨,结果每次都涨,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信,真信我话的那1%、2%,买了也确实都涨了、赚了。我就一个回答,只要你需要,什么时候都可以买房。”任大炮对中国房价为何如此有信心?因为他深谙中国时政之局,深谙新型城镇化之要,深谙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之重。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对10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百城住宅均价自2012年6月止跌后,已经连续16个月环比上涨。今年年初,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立下房价调控目标,比如北京、上海是保持房价稳定,广州、深圳是不超过人均收入增速。时至今日,以上城市的房价涨幅全部突破18%。房价调控将再次成为“空调”,面对血淋淋的现实,购房族不得不恐慌。
又一个三中全会要来了,能革掉高房价的命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