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古老的埠口与大头菜(荆汉小镇系列之三)


 东津:古老的埠口与大头菜(荆汉小镇系列之三)

    荆山汉水间,蛰伏诸多小镇,或风光秀美,或历史深厚,或物产丰饶,走近它们,倍感亲切。

小镇如人,故事悠长。

文/艾 子

    一条灰色的长长的老街。飞檐峭壁式的建筑风格在告诉人们小镇的年龄,临街木板壁的墙体在昭示曾经繁华的商业历史。街中心,大青石铺成的马路,一块块四尺见方的青石,被岁月打磨得溜光水滑,闪着清清、冷冷的光泽,象历史的眼睛。石中心,一条逼直规则的凹陷印辙由街头贯通至街尾。在多种猜测仍不得要领后,一位老人从板壁门后探出头来:“那是往先独轮车的车印子!”                 
    时光就在“独轮车”三个字中一下子倒回了上百年。东津,原名“徐家埠口”,是汉江边上的一个渡口。在火车飞机公路运输没有登场的年代,一个渡口则决定着一个城镇的兴衰。当年六两河两岸的人们进襄阳城都得从镇东头下河搭船。河流带来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同时也带来了东边西地的物流,东津老街,便在日升日落间吞吐着货物,兴旺着一个小镇。可以遥想当年:满河船桅,贩夫走卒,熙熙攘攘。小船划向大船,大船靠向码头。卖炸馍的、卖卤蛋的、卖杂货日用品的商贩从老街走到渡口,吆喝声此起彼伏。光腚戏水的半大孩子手扒船帮,露出半截身子踩水;钻出船舱的船家女人,张望着街上成衣铺的花衣裳;一行壮实的脚夫,正弯着腰把粮食背进船舱......于是,独轮车过来了,一辆又一辆,一天又一天。它们把货物装上车,再从青石板上“吱吱呀呀”地走过,然后送进老街的药铺、布匹店、日杂店或粮行......
    老人徐世民,是这条街上的老居民,自小出生在老街,在老街长大、结婚、生子。时光荏苒间,孩子们长大了,都去了更大的城市,这里就只剩下了老两口。孩子们数次要老人卖了房子住进城里,但老人们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和熟悉的板壁墙石板街,就在门口摆了个摊,挣生活费的同时,也为孩子们守着一个温馨的家。徐世民的情况是现今小镇老街居民的一个缩影------因为汉水的黄金水道式微,老街已经成了一条背街里巷。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呆在这里,剩下的是一些不愿挪动的父母。这让我想起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词----“空壳”。
    在小镇的巷子里徜徉,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激活了我一些逝去的记忆。一面斑驳的石灰墙上,竖着刚刚扎起的篾扒子。深深的门道里,一团细软的蔑条正在一位老人的怀抱中上下飞舞。老式的理发店里,笨重的铁椅子正寂寞地等待着客人的光临。进出理发店的,是汉子和老头儿。一条狗,卧在某家门墩上,懒懒的睡觉,斜着看我们一眼,“咕哝”一声又翻身睡去。倒是镇西头,一户人家正在迎娶新媳妇,为安静的巷子添了些生气。几辆小轿车上披红挂绿地正准备出发。高兴的小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守在人家门口,跳皮筋,唱儿歌,把欢乐的气氛撒播在了小镇的空气里。
大头菜
    一走进东津镇,空气中便飘来阵阵咸香的味道,这是东津大头菜特有的味道。
大头菜本是外来物种,学名芥菜,原产西域,由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褰带入我国种植。原来襄樊各地都有大头菜种植和腌制,现在几乎以东津制造视为正宗。大头菜又称“孔明菜”,相传诸葛亮是腌制大头菜的创始人。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古隆中时,每当寒冬腊月,他把称为“蔓茎”的大头菜挖回来凉拌下饭。有一次诸葛亮出门访友,临走前做了一盘蔓茎丝,数天后回家,见没有吃完的蔓茎丝无异味,就试尝了一下,一吃感到又脆又嫩,非常可口,立即悟出了其中的奥妙------新鲜蔓茎用盐多腌一些时间就能变成美味佳肴。从此襄樊人效仿诸葛亮,腌制大头菜的习俗和方法流传至今。
    腌制后的大头菜呈黄褐色,甘咸适中,香而微酸,脆嫩可口,生吃、炒吃均可,切丝与猪肉共炒,味道更好,具有增强唾液分泌、开胃健脾、消食的功能。将大头菜切成细丝,加上葱花或蒜苗,淋上小磨香油,色香味俱全,是襄樊人早餐、晚餐中必不可少的小菜之一。礼盒包装的大头菜,更是馈赠外地宾客的佳品。
 
    在小镇的东街,在号称“东津大头菜王”的樊桂莲的院子里,见到了正在腌制中的大头菜。今天,她注册了“鹿门风”商标,这是目前东津镇唯一一家注册了商标的个体生产商。她家的客厅、卧室堆满了用礼盒包装的 “鹿门风”牌大头菜。
    樊桂莲家百十平方米的院子里满是腌制过程中的大头菜。大大小小的缸里泡满了状如土疙瘩的大头菜,地上也有被捞起来翻晒的。樊桂莲向我们介绍大头菜的制作工序:先选择体大圆实,鲜亮光洁的优质大头菜为原料,清洗后削净,每个去顶部保留整体,以下部分分为四丫、六丫或八丫,放入盐水淹渍,逐日翻倒,使盐水浸匀,盐份渗透入骨后,出卤晾晒。十至八成再投入缸或池内原卤浸泡,这样反复进行,有到其卤汁被吸收,肉外都黄润香脆为止。中间还要有用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等香料磨制成粉末,满撒在腌制过的大头菜上,然后贮缸压紧,密封严实。半年以后,鲜、香、脆、嫩,五味俱全,清脆爽口,食用满口生津,增进食欲。据她介绍:因为产品质量好、味道正,她家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常常是一年的货只够半年卖,供不应求。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扩大生产,把大头菜推向外地的市场,但苦于没有生产场地。她家全年加工大头菜20万斤,产值有十几万元。
    我以为樊桂莲是街上大头菜生产商中的大姐大,但她告诉我们:仅在她所在的东津村三组,象她这样规模的人家就有二三十户,还有很多生产规模相对小些的人家,全部算上,从事大头菜生产的已经达到80%。大头菜,已经成为东津的地方特色经济。
无风的午后,在一个特色小镇,空气中弥漫着咸鲜的味道。(潘世东转载于襄阳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