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从消解的本领恐慌


 一、“本领恐慌”的词源和发展

本领恐慌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延安学习时提出的。文章深刻地指出本领恐慌是比经济恐慌、政治恐慌更加急迫的危机。因为经济和政治恐慌充其量也都是外部的危机,而一种危险越是深入内心,就越是带有危险性和根本性,对个体的威胁就越大。

带着这种对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危机意识和惶恐情绪,共产党人直面困难,迎头而上,找到了解决本领恐慌有且仅有一个的方法——学习。向前人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同类别情况的一切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自然学习;从社会和实际中学习……

历经悠悠90多载的磨砺和考验,共产党人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对自我的警醒和鞭策,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困难,从一次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旧话重提,使人有一种对经历实践证明过的真理维护的责任和冲动,同时,对前人智慧成果的崇敬由衷而生。尤其是在全民怀抱梦想,个个摩拳擦掌试水未来的今天,尤其具有借鉴和警示作用。其中包涵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积极实践,切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之中,使其成为助力个人梦想,实现民族大梦的羽翅。

    二、“本领恐慌”是天然的也是必然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同时也是有思考力的动物,两者的结合就注定了我们在各种活动中必然加入总结经验教训的意识过程,这是本领恐慌产生的内外在环境。这种对自身能力的危机感是必然的,即使是原始的先民也要想着:在捕猎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足够的速度和力量捕获猎物;在开展农业生产的时候,对各种天灾人祸防范不及的窘迫;在开展工商业活动的时候,对经营管理能力缺乏可能带来损失的焦虑。对能力的危机意识是贯穿人类内外部发展的始终的。相对于浩渺的宇宙、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以及难以琢磨的人类内心世界,我们的能力总是显得捉襟见肘。也正是因为这种恐慌,我们才一次又一次伸出冒险的触角,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才会有一次又一次,持续不断,越来越高的发展。

三、两种本领恐慌

一种是长期性的、根本性的恐慌。就是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匮乏的恐慌。和世界的浩大与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的神秘相比,我们的知识总是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的能力总是显得很小儿科;我们的认识和见识总是显得山穷水尽。或许终其一生这种恐慌都无法根本上消除:历史总在发展,科技总在进步,科学理论建立了又推翻,似乎总是找不到亘古不变的真理和坚不可摧体系来规范和理清自然和宇宙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本身的发展规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二是日常性的、实用性的能力恐慌。一种学习规划、一个工作项目、一项工作任务,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一瞬间可能事情就以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发生了,我们显得措手不及无以应对,有时还可能无法跳出自己迟钝的思维。这些都会让我们产生能力不济、精力不济、智力不及的恐慌感。这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四、何以解忧?

既然本领恐慌在所难免,惶惶不可终日是我们必然面临的状态,而且消解这种忧患的方法有且仅有一个——学习,那么我们唯有戴着枷锁跳舞这一条路可走,在成长与生活中痛并快乐着。

不要误解,我说的消解不是消除,也不是解决,而只是消退和缓解。因为能力危机所带来的恐慌就像野草,你割一次,它就长一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我们能力更强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也更为棘手和复杂,旧有的恐慌消除了,新的恐慌又产生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庆幸的是,随着恐慌的增长,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人生无非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的过程,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生死轮回之间最坚实可靠的价值。

    有两种本领恐慌,势必要有两种策略来应对。对于根本性的恐慌,它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得到答案的,甚至你都无从知晓,过了这一生,你脑袋里那些画上去很久的问题会不会有一个谜底。或许生命会在某个不期然而然的午后开启,或许一辈子终究碌碌无为。这是一个你可能连明确的方向都找不到的一场旅行,任何功利的规划都会在碰壁中灰飞烟灭。唯有“毫无目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体验才能一步步累积资本,或许有幸靠近终点。不必沮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生,包括你在沮丧的时候。消极地想,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与它相遇;积极地猜测,只要你打开自己的心,随时都可能完成那关键的一跃,沟通天人合一的通道。面对扑面而来的未知世界最大的坏处是: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你不可能预备应对的策略,很有可能当真实事件发生的时候,你会手足无措;被未知包围最大的好处是:世界总是会持续不断地给你输送惊喜,你要你不去那么功利地看待世界,把人生当成斤斤计较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