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论语》是本好书,好就好在无论你在人生中遇到什么令你困惑的事情,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论语》实在是居家必备生活使用手册。
所以,用我们的心理去揣度孔子,他是一个这样的人:几乎我们的经历和心理体验心理情感他都有过,而且他很敏感很细腻,最重要的是他善于总结和反思。
他说了“不如学也”这句话,说的真好,很多文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苦思冥想,越思考思维越狭窄,最后走进死胡同,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如学也”!学习学习再学习,很多的东西就豁然而解豁然开朗,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不知不觉就迎刃而解。
孔子不但说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说了“不学”的后果:思而不学则殆。苦思冥想钻牛角尖会把自己弄的走火入魔神经错乱,这个时候再不学习的话就会很危险很危险,殆哉!
这些年我写了一些文章,总以为自己文采滔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早已江郎才尽黔驴技穷,有些文章写的很勉强,有些文章就是应付自己的强迫症来着。有时候我坐在电脑前,脑子里空空如也,整个人都虚空了,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当然这也和我对自己文章的要求有关,可是总而言之是“搜刮”不出什么油水了。
一个人的所学和经历只能对应一定数量的作品,这是肯定的,再写就是重复,就是自我剽窃,就是絮叨,最后变成厚颜无耻的欺骗读者、欺世盗名、招摇撞骗。这个时候不如暂且停笔,“不如学也”,有目的或者无目的的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当你学习的时候,你会知道世界如此之大,天地万物如此之纷繁复杂,历史浩渺如滔滔江水,先人先哲的词句是如此的精辟入微......然后你再拿起笔,千言万语千头万绪汇于笔端,信手拈来俯拾皆是,恐怕就欲罢不能了吧?
举个例子说,金庸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精彩的武侠小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金庸多么会编故事,很多人以为会编故事就能写出好小说,其实不是的,好故事要写的好写得出彩才行,不然的话好故事也会味同嚼蜡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金庸的文采有多好,华丽的辞藻灿烂的文采追求起来也不难,这个世界最容易得到的就是表层的金光闪闪。
那么金庸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精彩的武侠小说呢?因为他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佛教经典,因为他穷究历史孜孜不倦,因为对诗词歌赋很有研究。
降龙十八掌大家都知道,那不是金庸的原创,而是《周易》里面的词句,金庸原封不动拿来用的,如果金庸没读过《周易》,给降龙十八掌取个原创的名字就足以让他才思枯竭焦头烂额,他还怎么汪洋恣肆的写故事呢?
金庸笔下的故事都是受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诗词歌赋的启发,然后再牵强附会移花接木外延内联,发挥想象力,于是成为经典名篇,可以这么说:金庸原创独创的故事压根就没有,他都是从经典上寻找故事和灵感。没有读过上文所说的这些书,想写出具有历史厚重感精彩绝伦和丰沛文采的小说是不可以想象的。
后来金庸为什么封笔?我判断也是他的知识不能再支撑他写出什么全新的作品,他很爱惜羽毛,不愿意重复自己,所以才退出江湖金盆洗手。
时下有些作家,作品多少年都没有进步,没有变化,就是夜郎自大拒绝学习的结果。认识几个大字,经历一些清风细雨,就自以为才兼文武人生沧桑,写啊写啊写啊,自以为天下无敌,其实浅陋鄙薄不堪入目。
“不如学也”,“学然后知不足”,“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吃饭,写作犹如拉屎,吃的多才能拉的多,常吃才能常拉,只拉不吃,要多久不虚脱?要多久不呜呼哀哉?
对于学习,我建议学习历史典籍,当然是原汁原味的。这个世界上的文学文化作品有太多太多是从历史典籍中生发出来的,非惟金庸如此。当你读了历史的典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就像解牛的庖丁,在你的眼里,原来一切的一切都这么脉络清晰明明白白,你更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自信。
我还建议学习我国的国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在加上历史上著名的诗词歌赋。这个世界很久很久没有什么经典了,古人早已把经典给创造的一干二净,我们在古人经典的大树下乘凉就好,任何企图创造古人经典之外的经典最终都会证明是浅薄的幼稚的。